第一百八十八章 青苗法_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一百八十八章 青苗法(2 / 2)

而韓琦同樣也被蘇軾譽為人傑,與範仲淹、歐陽修齊名的人物。

三個人都鄙夷青苗法,很明顯不是因為黨爭。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夏原吉自然能夠想到,這也是他最為憂心的地方。

當年的王安石曾經在剛推出《青苗書》之時,便找過蘇軾的弟弟蘇轍商討,然後蘇轍便與其言明青苗法有缺陷,但王安石之後還是實行了。

因為青苗法在部分地區試行成功了……

再然後,青苗法全麵推廣,問題迅速暴露並且擴大化,直至難以收場。

歸根結底在於,青苗法是好法,但王安石卻忽略了兩個重要因素。

第一,青苗法麵向的借貸對象都是農民。

第二,青苗法的執行官吏也被“變法”施加了壓力。

北宋的農民,說得難聽些,文盲沒有九成,也有七八成了。

這個現象直到明朝才有所好轉,因為明朝地方出現了大量民辦私塾(或者乾脆就是請個教書先生),百姓有餘錢的都開始熱衷於培養子女,識文斷字。

但到了清朝又開始急轉直下,因為這不符合蟎清的愚民政策,而且百姓知道太多容易聚眾造反。

北宋農民大多不識字,更不懂什麼是市場經濟,沒有了原來的常平製度提供市場參考,全靠自己瞎蒙去跟青苗法借貸。

往往都是被坑得血本無歸,傾家蕩產,無數農民因此逃離原籍成為流民。

哪怕後來青苗法被廢止,農民逃荒棄地的現象也沒有減緩,甚至還在“英明神武”的哲宗朝,再度加劇了百姓的逃亡。

因為宋哲宗對西夏采取強硬措施,致使民間財政壓力極大,尤其西南茶馬司的逃亡百姓更是年年都有,到了徽宗早期西南的茶馬貿易就已經名存實亡。

隴右都護府為什麼保不住?

就是因為這玩意兒看似開疆拓土,卻用的是北宋百姓數不儘的鮮血和屍骨堆出來的。

而王安石對地方的執行官吏,同樣也施加了高壓。

如果地方沒有百姓前去向官府借貸,那就得卷鋪蓋滾蛋……

陳留知縣薑潛就是這麼罷官的。

薑潛在後世雖然名氣不大,但他的交際圈卻是又廣又牛逼。

牛逼到什麼程度呢?

他的老師有石介(第一個提出民族觀念的北宋大儒)、孫複、範仲淹等人,同窗有文彥博(始於天祥,繼於彥博)、劉牧、祖無擇等,還與蘇軾、歐陽修這些人是好友,劉摯(朔黨領袖)、梁燾、晁說之(北宋六邊形大儒)都曾是他的學生……

總之就是自己“平平無奇”,但老師、同學、朋友、學生全都是大佬……

喜歡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請大家收藏: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萬國爭鋒:北莽!北莽! 一念神,一念魔 洪荒:我在闡教做教主 網癮宅男綁定星際戰鬥係統 人在鬥羅,最強輔助 容家那個病秧子,有點毒 冷王,你家王妃是絕世神醫! 攝政王的逗比特工王妃 海棠春鬨 盤點曆史遺憾,不,我要改變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