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朱樓夢,今宵水國吟。
這段詩句出自紅樓夢第五十二回,出自薛寶琴之口,這位秀外慧中的少女與眾多賈府金釵在與大觀園遊園作詩中回憶說道。
她八歲時與父親在南洋做生意,見到一位真真國的女子,隻有十五歲,會說中文,做古詩。
這首五律詩就是外國美人所作。
故事雖然是虛構,卻也是在現實的基礎上編著。
作為這星球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且唯一文化沒有斷流,一直傳承下來的國度,華夏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是方方麵麵的。
能夠被邀請到現場的人,都是和這邊有著友好的交流且深刻了解過華夏古典文化。
坐在前排的暹羅詩薇公主微微頷首;位於她右側的扶桑作曲家綾小路隆也手指在自己的腿上輕輕打著拍子……
不論是華夏人還是外國人,都能從音樂中聽懂旋律中傳遞的思想。
音樂無國界。
緩慢低沉的打擊樂承擔著莊嚴肅穆的基調,象征著永樂大鐘;舒展激昂的提琴協奏表現的是文明的輝煌。
蕩氣回腸的音符演繹出氣吞山河的氣魄。
大國風華,在旋律聲中彰顯的淋漓儘致。
一分三十五秒,音符跌宕,節奏再次變化。
作為主體的旋律依舊不變,作為和聲的弦樂開始走低,不同聲部的樂器交替讓旋律變得憂鬱起來。
二分二十秒,旋律再次走高,宏偉的曆史畫卷再次展開。
再是一次變奏的銜接,然後第三次主旋律的展開,加入了人聲,每一次的變化,都有一種在親眼看著王朝變遷的滄桑感。
從開頭的莊嚴肅穆到中段的恢弘磅礴,如今的聲音已然變得悠然感傷。
「聽到這裡的時候,突然想起一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大明得國之正,千古僅有。」
「朕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去參觀故宮以後,再聽這首曲子,真的彆有一番感慨,華夏文明真的隻有沒落過,但從未斷絕過」
……
直播間裡,感懷曆史的彈幕多了起來。
還有一些了解樂理的,科普了起來。
「不知道大家聽出來沒有,這段旋律的變化是宮商角商宮羽宮」
「沒聽出來,求大神解讀。」
「簡而言之,這首曲子是以傳統五聲調式為基礎來創作的,你們聽到的這種宮廷氛圍,不僅是在配器的選擇上,還因為在調式上也貼合背景。」
「百年興衰,儘在一曲之間。」
……
持續了五分鐘的音樂在笛聲中悠悠淡出。
短暫的安靜,鋼琴的聲音接入下了音樂的延續。相比《故宮的記憶》,第二部分《故宮的落幕》的風格已然變得傷感起來。
鋼琴的獨奏將第一段的旋律變奏演繹,那種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無力感讓人不由自主的沉默下來。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王朝的興衰,不以人力而能扭轉。
曾經的萬邦來朝,終究也淹沒在天下大勢之下,國祚276的大明朝,華夏曆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最終也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