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下班晚高峰。
每個城市的街頭,從各個寫字樓湧出的打工人快步走向地鐵通道,或三五成群互相交談著,或一個人匆匆而過。
等待地鐵到來的時間,拿出手機刷了起來。
“快看微博,娛樂圈好像又有大瓜。”
“誰呀,都年底了,還給娛樂記者爆業績。”
同行的兩個女人湊在一起竊竊私語。
“就是那個寫書的作家,和劉茜雅拍節目的,叫陸清風的北大學生,網上說他現在住豪宅,開豪車,還在賣慘博同情。”
“真的假的,我還給我兒子買過他的書呢,沒感覺他有在網上賣慘啊。”
“你看,現在微博上都這麼說,粉絲還在洗地,之前爆出過有事的沒一個是被冤枉的,這個搞不好也是。”
“那我回去就把那本書扔了。”
三人成虎,人雲亦雲。
這兩人的想法很能代表一部分人,本身對事物認知淺顯的情況下,在眼睛看到大部分人都認為其有問題的情況下,就立刻相信了這件事。
至於深入了解這件事本身,其實大部分都沒那個閒工夫。
很多時候,如果不是混飯圈的的普通人,對所謂的娛樂八卦,也就是當做和周圍人聊天的一個話題而已。
地鐵到達站點,兩個人進了車廂。
刷完了微博,又轉到了抖音。
然後兩個人又看到了剛剛討論的少年作家的短視頻,隻是和在微博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了。
……
“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也不值得歌頌……”
……
“少年沒有偏旁,自己就是華章。”
……
“還好,可能不符合我們的口味,我也是習慣性的喝完。”
……
不到兩分鐘的一個短視頻,都是以前的節目片段剪切在一起的,第一個是接受《先鋒少年報》的記者采訪,第二個是少兒節目《星未來》的訪談,第三個是《隨風去旅遊》節目。
因為之前談論過這位年輕的公眾人物,所以耐心的把這個視頻看完了。
隨之而來的,就是對剛剛朋友所說的這個人靠賣慘博同情的想法有了變化。
因為不管是一言一行來看,更像是那種窮苦人家早當家的孩子,懂羞恥,知禮儀,樂觀的心態下也有一顆進取的心,滿滿的正能量。
就是那種希望自己家孩子也是這種的樣子。
最主要的是發布視頻的是認證過得正規媒體,以前發的視頻都是那種涉及社會民生的新聞,在可信度上就比自媒體要高得多。
她把視頻給朋友看。
朋友頭頭是道的分析。
“那可能就是有人看不慣他,給他潑臟水,要抹黑他。”
“娛樂圈真臟。”
“誰說不是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