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雖然觸犯了大秦律法,甚至罪無可恕,但是在得知那人的背景和犯罪的緣由之後,高卻不太願判其死刑。”
“還有的人雖然表麵上沒有觸犯律法,但是在高看來他實際上應當處死。”
“高因此開始嘗試逐一修改完善律法。”
“但是卻發現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很難通過簡單的修改律法得到改善。”
“甚至有些時候可能還會適得其反。”
“需要考慮的因素過多,非是修改幾條律法就可以完善的。”
“廷尉也勸說我,隻需要嚴格遵守律法即可。”
“無需考慮其他外在緣由。”
“人性本惡,不論是出於何種緣故,他們既然觸犯了律法,那麼便不值得同情。”
“既然沒能克製住內心的惡,自然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
“若是給律法增添太多的外在考量,隻會影響律法的實行難度,從而讓底層負責斷案的官員為難。”
“這讓高十分的苦惱,難道高的想法是錯的嗎?”
李意聽後略微沉默了一下,隨後開口問道:
“讓公子你不願意判處死刑的那個案件可否說給在下聽聽?”
公子高點了點頭:
“那是藍田縣內村落的一黔首,他時常受其鄰居欺辱,但是他平日大都容忍。”
“一日見鄰居欺其母辱其妻,他忍無可忍,故怒而殺之。”
“按大秦律法,殺人者理應處死。”
“可是高認為,他其實情有可原不應當被處死。”
“其鄰欺辱妻母,本就觸犯大秦律法,殺之應當無罪。”
“然而廷尉卻說,這種情況應該報官告奸,而非怒而殺人。”
“若是人人都如他這般行事,大秦就要動蕩不堪了。”
李意聽後點了點頭:
“廷尉所言,倒是也不無道理。”
公子高有些無奈:“仙府您也認為一切應當以律法為準嗎?”
李意搖了搖頭:
“這還需要從更多方麵來考量。”
“比如他時常受到欺辱,與其同村之人為何不告奸?”
“其是否有報官意向,或是說報官無用,比如其鄰和官員有所勾結,所以他隻能奮起反抗。”
“鄰居具體是如何欺辱妻母,言辭是否有誇大,比如隻是發生口角,而非欺辱。”
“這些都需要一個定論,才能確定他是否無辜。”
單單聽公子高的口述,李意也難以判定此人的罪行。
公子高聽後則是思索了一番:
“據村民所說,其鄰居確實多有欺辱,不過並不是太過分,沒有到觸犯律法的程度。”
“當日事發之時,其鄰居確實和其妻母在一起。”
“至於報官,那黔首未曾報官,應當是覺得即便報官也無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