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緣帶著鬱悶出宮了。
而嬴政依舊站在原地許久。
他對李緣所處的後世有許多猜測,但最多的想法,還是來源於李緣所說的那個人。
自己這個開創華夏大一統的帝王,那個智慧忠誠到千古留名的武侯,在他心中居然都要屈居於他之下?
李緣對後世許多事都閉口不提,對他更是除了龐大的崇敬之情外其他都諱莫如深。
之前的交談看似是閒聊,但實際上嬴政已經是用言語在旁敲側擊了。
隻是李緣依舊以那種玩笑躲了過去。
他明白李緣想躲過話題的心思,這才順著他的玩笑在言語上質問他。
無比崇敬、卻又什麼都不告訴寡人,再加上他口中那遠超所有古代王朝的後世……
嬴政心裡對後世的猜測又多了一些。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句李緣提起過的詩,曾一度讓他感覺豪氣滿懷!
可仔細想來,又感覺自己被小看了。
嬴政看向夜空。
滿天繁星,最亮的居然不是我?
“有趣!”
他笑了。
笑得很是開心。
三皇太遠。
他可稍微近一點。
……
之後的日子並沒有什麼大事。
除了嬴政因為又有了一個公主給鹹陽城又解除了兩天的宵禁外,其他地方依舊沉浸在心急而又緩慢的發展中。
之所以說心急,是因為現在大秦的諸多工廠裡接近一半都是停工的,這與幾個月前的盛況相比著實寒酸。
之所以說緩慢,是因為要收割小米了,人們都忙著地裡的事,誰還在乎那點工錢。
哪怕是已經被茅焦光顧過的那幾個郡裡,就算有許多人被從貴族的隱匿之下釋放出來,也完全填不滿大秦的人口缺額。
缺人,已經成為了大秦的第一大問題。
在此之後,才是缺少寒門子弟、平民人才、以及工人這些衍生問題。
不過當人們開始豐收後,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嬴政和李緣麵前。
後世農種的效果,並不如預期。
先秦時期,人們吃的主要是五穀,而關於五穀在古代有兩種答案,稷、黍、菽、麥、稻,以及稷、黍、菽、麥、麻——此時經濟中心還是在黃河流域,所以先秦的五穀,是有麻無稻的第二種。
稷就是小米、也叫粟米,黍是黃米,菽是豆類。
這三者,是此時人們的主要農作物,此時收割的也主要是這三類。
而小麥,在此時占比並不大,因為小麥基因還沒進化。
後世小麥多為六倍體,先秦的為二倍體,基因上的差彆表現出來,就是此時的小麥隻有一朵花能結果、產量極低;還有就是小麥表麵有一道很深的凹槽,石臼很難將裡麵的麩皮去掉,口感很差。
李緣拿來的小麥是被種出來了,但不知是地形還是氣候原因,產量隻有後世種植的80%,有的地方甚至隻有6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