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緣離開了鹹陽。
他帶著一百多個護衛,跟隨最近一支國師府商行的車隊去了東部的秦趙邊境。
沒人知道為什麼一向鹹魚的國師忽然想去東部看看難民了。
但哪怕官府沒解釋,百姓們卻自動腦補出了一個理由。
“國師是不忍看到那些情況,特意前去救助的!”
“是啊,大王坐鎮鹹陽,國師前去賑災,我秦國真乃仁義無雙!”
百姓們心中感動。
對外國難民尚且如此,我們身為秦國的子民,未來隻會更好的!
與百姓的激動不同,官員則一頭霧水。
尤其是國師路線途經地方的官員,在聽說國師隻帶了一百多個護衛輕裝簡從後,更是有些迷惑了。
輕裝簡從,然而這路線卻是公開的。
那麼,身為官員的你,去見還是不見呢?
如果去見了,國師說你不乾正事、畢竟他都明確說了輕裝簡從你卻違反,進而處罰你怎麼辦?
可如果不去見,萬一有哪個政敵以這事搞自己一次怎麼辦?
畢竟你對國師的看法是什麼,並不影響他的高貴身份。
而隨著李緣一路走來,確實有官員因去接見而被罵了,更有官員因為被百姓當國師的麵告狀而被處理。
好家夥,這能得了?
直到臨近邊境。
“國師,前方一位縣令在那等候,想求見國師。”
聽到馬車外的聲音,李緣眉頭一皺,怎麼還有不怕死的?
“他說是想帶您去見一見趙國難民,有事相求。”
這倒是個好借口……
李緣走下馬車,讓車隊繼續前行,自己則隻帶了十幾個護衛朝著前方走去。
“下官易果,拜見國師!”
“你知道我不喜歡這種虛禮的,你如果給不出一個解釋,那我可真要查查你了。”李緣說。
易果苦笑了一下:“下官不敢勞煩國師,隻是實在是沒辦法。”
秦趙邊境超過百裡,可過關的隘口也有上百個。
每一個趙國難民在進入秦國後,都要先在邊境郡縣的營地裡等待幾日,一方麵是登記信息,一方麵也是給他們適應或者等待其他親人的時間,對於秦國來說也是一個緩衝,不至於讓大量趙國人一股腦的往內地跑。
這個縣有五個隘口,兩個營地。
而現在還停留在這裡的難民,大約三千人。
“等等,我要沒記錯,大規模難民潮好像幾天前就結束了吧?怎麼現在你這還有三千人?”
李緣忽然打斷道。
現在兩國邊境上每天依舊有數千難民跑來,但他們分散在十幾個縣裡,每個縣也就接待幾百人,每天又會有許多難民在安排下離開這裡去內地其他郡縣,那怎麼可能還逗留三千人?
“這就是下官沒辦法的事了。”易果解釋道:“在下已經給他們講解過了秦國政策,他們可以和以前那些來秦國的人一樣,去任何一個郡縣定居。”
“但這些人不願意去。”
“為什麼?”
“他們想找趙國報仇。”
“???”
“你在逗我?”
“下官豈敢!”易果說:“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青壯年,部分是逃跑的趙軍士卒,部分是家裡有人餓死的,之前我們不是發行了新一期報紙嗎?我們在上麵指責趙國朝廷不作為,於是他們就……”
李緣一時無言。
逃難時,可沒後來電視劇裡演得那麼‘輕鬆’。
如果有包括兩個壯年、兩個孩子、兩個老人在內的一戶人家逃難,那麼最先死去的肯定是兩個老人,要麼餓死、要麼病死。
而他們的屍體,要麼被草草埋葬,要麼被不舍的親人帶著一起走,要麼……
如果這樣一戶人家,最終隻有兩個壯年平安逃出了災區,那消失的四個人,會是什麼結果?
“所以,他們把仇恨轉嫁到趙國身上了?”
“準確來說是趙國朝廷、趙王、還有以趙相郭開為代表的所有趙國貴族官員……”易果沉默了一下:“昨日在下去營地時,有人請求加入秦軍,但因身體沒通過考核被刷下來了,又不想去當專職工人,他們甚至請求給他們一把刀和一些口糧然後放他們回去。”
李緣剛想問乾什麼,卻自己想到了答案。
以燕趙之地的風氣,他們回去能乾什麼?
“你是怕這些人按捺不住?”
“下官隻是一縣令,實在無法說動他們啊!”
“上車,帶我去。”
……
“大哥,你說秦國會同意我們回去嗎?”
營地一角,兩個少年正坐在地上,看著趙國的方向。
年紀較小的少年問了句。
大哥沒說話。
本來,他們是帶著祖父一起逃荒的,但到秦國的隻有他們。
一想到那個趙國朝廷的不作為,一想到還有兩個遠親的弟妹還不知音訊,他們無比想回去。
來時自身難保,他們無力顧及其他的,隻想活下去。
但現在至少生命無憂了,他們才想起複仇和尋親。
他們本來想就留在這個秦國邊境縣裡,等到秦國滅趙的時候再回去,可據那些早些年來到這裡的趙國人所說,這個縣留給他們這些五國人的機會已經沒了,想定居隻能去其他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去了其他縣,就老實過日子嗎?
仇不報了?
這世上他們還有兩個遠親弟妹呢,難道也不找了?
“再看吧。”
大哥低聲道:“如果不準,那我們就在這裡待一月,看能不能等到他們,如果等不到……”
亂世之中,失去親人再常見不過了。
忽然,營地西門傳來一陣騷動。
兩人向著那裡看去,發現是一些人再次圍住了前來巡視的縣令,有央求他讓自己留在本縣的,有想再次參加秦軍考核的,有請求回趙國殺人的……各種人都有。
當然,終歸隻是少數。
大部分人隻是默默的站在一邊。
他們沒那個臉再請求秦國什麼。
隻是,不願意離開這邊境郡縣,這行動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不一會,他們聽到了小吏前來宣讀一條新的命令。
“三日內必須做出決定,要麼回家,要麼去內地。”
回家?
可他們就是因為趙國的家沒了才跑來秦國的。
“為什麼忽然下這個令?我們還沒等到親人呢!”
有人大聲說道。
“想繼續在這營地裡等也行。”縣令身旁,那個跟來的青年說話了:“三日後,食宿費用按照成本價來付,你有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