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霄話音還未消散,浮空水幕中的景象已開始流轉。
隻見一位身著官袍的縣令騎在高頭大馬上,興高采烈地帶著兵馬進城。
他身後四匹駿馬拉著車駕,車上則矗立著一尊足有兩丈高的神像,周身蒙著大紅綢布,在風中獵獵作響,隱約可見其中輪廓,卻始終看不清真容。
茶樓內眾人仰首觀望,一時之間都如同著了魔,卻沒有人發現,水幕正在漸漸擴大,將整個茶樓籠罩其中。
待幾位看客猛然驚醒時,才驚奇地發現自己已置身於那水幕世界中。
身旁枯黃的稻穗仿佛觸手可及,那些官員百姓就在咫尺之間,連他們粗重的呼吸聲、衣料摩擦聲都清晰可聞。
“可這些饑民百姓早已心如死灰,他們認為這縣令老爺是急火攻心,得了失心瘋。”
李霄的聲音眾人耳邊回蕩,指引著下一幕在眾人眼前浮現。
水幕之中,幾個老農望著縣令,嘶聲大喊道:“春夏時節都過了,八個月滴雨未下,咱們拜過天尊,求過佛祖、連龍王廟的門檻都踏破了,又有何用?”
"這尊來曆不明的神像,還能比天尊佛祖更靈驗不成?”
然而那縣令對百姓的質疑充耳不聞,待來到官府門前,他親自指揮差役將神像安置在縣衙門前。
隨著他一聲令下,紅綢應聲而落,映入眾人眼簾的,居然一尊彩繪紙紮的神像!
圍觀的百姓頓時嘩然。
李霄龍爪輕抬,水幕中的畫麵驟然拉近,將那尊紙像纖毫畢現地展現在眾人眼前。
那紙像塑的是一位風姿綽約的元君,雲鬢高挽,衣袂飄飄,手臂上細密地繪著纏枝蓮紋,掌中還捧著一個寶瓶,連瓶身上的釉色反光都栩栩如生。
最令人稱奇的是元君的麵容,柳葉眉下鳳目微垂,朱唇輕抿似笑非笑,若非身軀是用彩紙所做,簡直與活人無異。
水幕之外的看客們都是驚歎連連,也不知是何人能將紙像做到如此境界。
但水幕中的百姓卻勃然大怒,紛紛朝著縣令嗬斥辱罵。
“狗官!你求個野神淫祀也就罷了,還拿個紙糊的玩意兒來戲弄我們,你這是造孽啊!是要遭天譴的!”
看客們聽聞後不禁交頭接耳起來,還有不少老者撫須搖頭,甚至有人和畫麵中的百姓一樣,覺得縣令是急昏了頭。
紙像求雨,無論對哪尊神佛來說,都是屬於大不敬,這是要遭報應的。
水幕中,憤怒的百姓忍無可忍,他們抄起農具,眼看就要衝上前去,卻見那縣令神色不變,高升大喊:
“諸位鄉親!本官以項上人頭作保!隻要諸位給元君三日香火,定然會有大雨,若不見雨,本官自刎謝罪!”
這話一出,百姓們頓時僵在原地。
見縣令如此信誓旦旦,甚至願意以人頭作保,百姓們隻能將信將疑地應下。
騷動漸漸平息,但多數人臉上仍寫滿不信,待到散去時都沒有一人上前祭拜元君像,隻是冷眼旁觀,甚至有幾個孩童偷偷朝紙像扔起了土塊。
李霄龍爪輕揮,水幕中的光陰如沙漏般飛速流逝,轉眼間,畫麵已至縣令立下軍令狀的第三日。
眾人見狀紛紛感慨,如果今日再沒有大雨,那這位縣令的下場隻怕會生不如死。
而李霄則盤旋於水幕之上,龍眸緩緩掃過茶樓內每一張麵孔。
眾人隻覺那目光如炬,仿佛能洞穿心底最隱秘的念頭。
“這群百姓願意信仰各教神佛,卻不願給一位元君半分信任,隻因為她來曆不明,不及佛道正統。”
眾人聞言後一陣唏噓,還有幾人則交換著眼色,顯然想到了滄州百姓對真君的狂熱。
“可世間總有人願意試一試,畢竟信仰神佛,又不需要什麼代價。”
說罷,隻見畫麵已轉至縣衙門前,夕陽餘暉中,一個瘦小身影正躡手躡腳地接近神像。
那是個約莫八九歲的男童,他衣衫襤褸,小臉上滿是塵土,卻小心翼翼地捧著三炷香。
香頭在夕陽下明明滅滅,映照出他虔誠的神情。
“神仙娘娘...”
男童低聲呢喃,將供香插在元君身前的地上,隨即磕了三個響頭。
忽然,紙像上的金漆泛起漣漪般的光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