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寄信,寄的東西可多了,還寄錢。所以,我們都覺得這事不能讓民間的人張羅。”
朱棟補充說明,然後又接著把整個事情的由來說了一遍。
大明朝的對外海貿正式開始到現在已經十一年了。
因為海貿,這國內的老百姓已經不限於在地裡刨食,很多人靠著海貿帶起來的地方經濟謀生。
比如在作坊裡做工,再比如上船出海。
永樂八年那會路引開放了以後,這背井離鄉在外麵謀生的人就越來越多,離開國內去海外謀生的也不在少數,
要是走得離家裡不遠還好,定期把掙到的錢跟東西帶回家中就行。
離得遠的那些,回家一趟路上的拋費,可能比攢起來的錢還多。
更彆提去海外跟在船上跟著船隊漂泊的那些人了。
有些人的家裡,就靠著出外謀生的掙到的錢過活。
所以他們隻能一旦有點積蓄就想方設法托朋友,老鄉什麼的帶回家。
但這種時間上,都很難說能湊上。
東西也好,錢也好,都得趕上正是時候才能被送到家人手裡。
後來,江浙那邊就有人專門做起了這門生意。
一開始,都是個人做這個,定時定點的專門幫著帶,收取一成的跑腿費。
到了去年,因為皇家商務局越來越完善,航線也越來越多,個人的能力已經沒辦法覆蓋地方。
幾個市舶司附近就有寧波幫的人張羅了民信局。
民信局可以寄信,寄東西,還可以寄錢。
前兩個沒問題。
後麵寄錢的這個就不對勁了。
這民信局現在無論海內海外都有,寄件人寄錢的時候,就是給一張彙票。
收件人拿到彙票就在當地民信局交手續費取錢。
他們三個就覺得這事不對勁。不該這麼乾。
“咱們的寶鈔是一張紙,他們這個彙票也是一張紙,那是不是跟他們也印寶鈔了一般?”
朱棟其實也不算很懂錢銀上的事。可直覺就是覺得不能讓他們這麼乾。
“確實。。。哎喲,長進了呀!”
朱棣有點震驚於商人找錢的點,更震驚於自家幾個弟弟的敏感。
“四哥這話說得,弟弟們一直在進步好不?”
朱桱黑線。
“好好好,大家都長大了,能辦事了!你們四哥我啊,欣慰得很!”
朱棣哈哈大樂。
“這是得管一下。民信局是可以的,寄信還是寄東西,隨他們去。但錢不行。”
朱高熾跟夏元吉打交道很多,很清楚,像這種彙票,弄不好就是民間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