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看下麵,更膽大包天。”
朱棣比朱高熾還想嗬嗬噠。
他平時都已經表現得這麼凶了,就是想著下麵的人會曉得該怎麼夾著尾巴做人。
可原來下麵的人比他還凶,簡直就是窮凶極惡。
“嗯,好,我繼續看。”
朱高熾簡單應了一句再繼續看大理寺卿對這件事的剖析。
國不可一日缺鹽,民不可一日無鹽。
所以,鹽業一項,一直都是朝廷控製在手中的行業。
這事,就根上來說,沒錯。
鹽的重要性,哪怕再沒有見識的人都知道,官營是必須的,而且絕對不能允許私營。
洪武朝時,為了保證對鹽的控製,一直都是按戶換鹽,每一戶登記在冊的人家,都要拿著戶籍按戶籍裡的人數,用定量的糧食來換定量的鹽。
到了永樂朝,因為災荒頻發,年景不好收不上來糧食的地方很多。
朝廷就出台了更靈活的換鹽法。
比如用寶鈔,用銀兩。
產鹽的灶戶也比洪武朝給了更多的保障。
如配置煮鹽的工具,本金,灶戶免於承擔大部分賦役,隻專事食鹽生產等等。
因為前期給的輔助到位,灶戶通常能產出比定量更多的食鹽。
所以在灶戶手裡,有兩種鹽。
交到官營專賣的那部分鹽叫“正鹽”。
多出來的不用上交的叫“餘鹽”。
“正鹽”肯定就是被朝廷收走,“餘鹽”灶戶也無權擅自發賣,隻能遵循朝廷規定,在特定的情況下提供給鹽商。
案件中的王勝的祖先,就是靠著把糧草千裡迢迢的送到邊塞,換取鹽引——也就是這部分“餘鹽”的買賣資格起家的。
也就是說王家本是鹽商,是可以光明正大的買賣官鹽的人家。
可這樣的人家都被逼得折騰起了私鹽,原因何在?
除了王家,是否也有彆的鹽商也在乾倒賣私鹽的事情呢?
王勝被逮捕歸案以後。
大理寺卿就去牢裡做了很認真的審問。
王勝給出來的答案,讓大理寺卿隻能上達天聽。
除了鹽的產量不夠之外這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之外,最大的外因是與鹽商爭利的人太多。
原本規定四品以上的大人們及王、公、伯爵等貴人之家都不許領取鹽引。
可實際上內地地方的大人,貴人,有百種千種方法獲得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