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這支大於三且配合度特彆高的最精銳部隊,在“土木堡之變”之後,被消耗殆儘。
之後的各省內亂及邊關戰爭,絕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衛所軍隊進行征討,京營徹底已經淪為養老院,從此退出了戰爭舞台。
“土木堡之變”造成的後果,遠遠不是失去最精銳部隊這麼簡單。
在當時朱祁鎮禦駕親征被俘虜後,於謙以文官身份成功領導“北京保衛戰”,從此以後大明朝的兵權就被文官集團牢牢把控。
明朝的皇帝能直接指揮調動的隻有錦衣衛和京衛。
皇帝要調動任何的邊軍都要經過內閣和兵部同意。
明朝軍隊戰鬥力從這裡開始在下坡路上狂奔。
~~~~
京營廢了,可明中後期國內國外沒有消停過,內地地方衛所的編製,並不適合多兵種的大兵團作戰。
為此朝廷需要將各省鎮地方衛所進行臨時組合,采用京營的編製,作為臨時職務,加封某人為總督之類的去征討平叛。
總督之類的臨時職務,在戰爭結束後,本是都需要由朝廷收回。
地方衛所的軍士也要回到之前的駐地。
但實際情況卻是,大部分沒有收,或是根本收不成,到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早期是因為叛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直處於對峙狀態,隨時可能爆發,朝廷沒有收回,後期嘛,朝廷及地方更加糜爛,乾脆也就懶得收了。
總督完全成了定製,一般都是管幾個省或幾個鎮,統一提督軍務及民政。
這些臨時職務跟內地衛所軍職及機構並存。
管理上就越來越混亂。
軍職混亂導致管理混亂,腐敗就越發有空子可以鑽,為了腐敗,臨時的跟地方的會產生摩擦,最後就是指揮嚴重不統一,互相扯後腿。
以抵禦漠北為例:
朝廷從各個軍鎮衛所抽調組成大軍。
這支大軍上麵的最高領導是軍、政一把抓的總督。
下麵則帶領各自軍隊的統帥,這個統帥被稱為“總兵”。
像來自山東的叫山東總兵,來自山西的叫山西總兵。
理論上各管各的,不會有什麼矛盾。
可問題在於軍隊的人數並不一樣,比如山東抽調了兩萬人,山西則是五千人。
人數不一樣,心態就不一樣。
可偏偏大家都是總兵。
總兵下麵還有各種級彆,把人分下去以後,可能山東軍最小的小旗手裡的兵比遊擊還多。
這種不平衡,導致大家根本就不協調作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