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賢王被這種打了就跑的戰術搞得焦頭爛額,兵力分散追擊,卻連對方的影子都摸不到,反而不斷有小股部隊被殲滅。
東北的糧道,在陸長春的騷擾下,漸漸恢複了暢通。
陸家的四個兒子,如同兩把利刃,分彆插入北啟的左膀右臂,讓北啟分兵襲擾的計劃大大受阻。
就在西北、北境、東北三線激戰之時,東邊的南陵國戰場,也傳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
南陵國東邊與東明接壤,國力最強,一直是北啟試圖拉攏的對象。
北啟大汗曾許諾,隻要東明在東方起兵,牽製南陵國兵力,北啟便會在勝利後給予重賞。
東明國主本有些心動,已在邊境集結了軍隊,隻待北啟在北方打開局麵,便準備西下。
關鍵時刻,賢王趙逸登場了。
賢王趙逸,是南陵皇帝的胞弟,素有賢名,且極善外交與謀略。
他奉皇帝之命,前往東明周旋。
東明宮中,東明國主看著下首氣度雍容的賢王,麵色複雜:“賢王殿下遠來,不知有何見教?”
趙逸微微一笑,並不直接提及戰事,而是先送上了南陵精美的絲綢、瓷器,以及幾本唐侍郎整理的關於農桑水利的書籍。
“孤此來,一是為兩國邦交,二是聽聞東明近來天災,百姓疾苦,特備了些薄禮,略表心意。”
東明國主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北啟許諾的是戰爭與掠奪,而南陵送來的卻是民生所需。
趙逸接著道:“東明國主可知,北啟為何突然對我南陵發動猛攻?”
他頓了頓,語氣從容,“隻因我南陵西北,有陸錦棠將軍鎮守,更得了能工巧匠相助,新製的兵器威力無窮,北啟數次進攻,皆铩羽而歸。
如今北啟分兵襲擾北境、東北,已是強弩之末,不過是想拉上東明,做他們的替死鬼罷了。”
他命人呈上幾份從西北前線快馬加鞭送來的戰報抄本,以及描繪新武器威力的圖卷。
“國主請看,這是西北最新的連弩車,一次可射十箭,射程百步。
這是神臂弓,可洞穿重甲……北啟的鐵騎,在這些利刃麵前,已無優勢可言。”
東明國主看著圖卷上描繪的慘烈戰況,又想起北啟使者那副居高臨下、仿佛南陵已是囊中之物的模樣,心中漸漸有了計較。
趙逸見火候已到,話鋒一轉,語氣誠懇:“東明與我南陵,唇齒相依。
北啟乃虎狼之邦,若真讓他們滅了南陵大胤,下一個遭殃的,必是東明。
與其為北啟火中取栗,不如與我南陵永結盟好。
我南陵可向東明開放互市,提供農桑技術,助東明百姓安居樂業,這難道不比跟著北啟去打一場勝負未卜的仗更好嗎?”
一番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又輔以實實在在的利益與威懾。
東明國主權衡再三,終於下定決心。
他當場表示,東明絕不出兵助北啟,並願意與南陵重申和平盟約。
不僅如此,在賢王的巧妙斡旋下,東明國主甚至下令,將國內一些試圖勾結北啟的貴族拿下,並將北啟派來的使者“禮送”出境。
為了表示誠意,東明國還主動出兵,清剿了境內幾股騷擾南陵邊境的小股匪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