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仲琛猶豫了很久。
但不管是贏高治還是李北玄,都沒有露出半分不耐煩的神色。
因為都他們知道。
此刻的沉默,才是真正的考驗。
崔仲琛不是什麼毛頭小子。
他是清河崔氏的大宗主,是士林共推的門閥領袖。
能在爾虞我詐、朝局詭譎的風浪中屹立數十年,哪有一步不深思熟慮的?
他若是一開口就點頭,那反倒要當心他到底還藏了多少手。
所以此刻的沉默,反倒是信號。
說明他真在思考,真在權衡,而不是玩什麼虛與委蛇的把戲。
於是贏高治低頭不語。
而李北玄則乾脆閉目養神,仿佛在給這位百年世家的族長,一個體麵的、可以體麵投降的緩衝期。
堂中氣氛寂靜而凝重。
終於,崔仲琛緩緩開口了。
“李公子。”
他聲音很輕,輕得仿佛老了十歲。
但字字清晰,透出一種認命之後的平靜。
“您說得沒錯。”
“這世上從來就沒有兩全之計。”
“要麼保全名聲,要麼保全人。”
“可人都沒了,要那名聲也沒用了。”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
抬眼看向李北玄,眼神複雜。
“老夫年少時讀《春秋》,總以為春秋筆法,不過是修辭遊戲,然而真到這個年紀,才曉得,微而顯,曲而正,才是權謀本色。”
“今日之局,崔氏若想存,就不能再做糊塗人。”
他直起身來,拱手一禮。
雖然身板還挺得筆直,但卻再無半分士族高門的傲氣。
倒像是一個即將卸甲歸田的老卒。
沉聲道:“李公子,若朝廷真有意查清此案,崔氏,願為一線。”
這句話一出,李北玄睜開眼,眼底掠過一絲滿意的神色。
沒立刻說話,而是輕輕點了點頭。
因為崔仲琛既然答應合作,那這就不僅僅是表麵上的答應。
這其實已經是表態,崔氏即將轉向。
在這朝堂與門閥的纏鬥中。
終於有第一戶士族,選擇低頭、站隊、背叛自己的階層。
而這一步邁出去,後續的事,就能順水推舟了。
跟門閥鬥爭了快二十年的武朝,終於見到了勝利的曙光。
而贏高治也同樣意識到了這一點。
眼中閃過一抹狂喜之色。
但很快被他按捺了下去。
用儘畢生演技,贏高治繃住了沒有笑出聲。
隻是抬起頭,看了崔仲琛一眼。
沒有笑,也沒有讚許,依舊是那副君子溫潤、不露鋒芒的模樣。
輕聲道:“崔公識大體,朝廷自會記下。”
聞言,崔仲琛微微鬆了一口氣,臉色緩和了一些。
因為這話既是認可,也是在告訴他。
朝廷既然逼你低頭,就不會輕易忘記你這低頭的代價。
這是一份來自朝廷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