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貞觀十三年九月初。
秋風正涼,田野間稻穗金黃。
可在藍田書院的後院,農忙的氣息,卻被另一種更陌生、更熾烈的氣味取代。
那是熱水蒸騰的霧氣、炭火燃燒的焦香、還有金屬被敲打時傳來的鏗鏘聲。
這是一處簡陋的實驗場。
四周用木柵和籬笆圍起來,中間立著一座並不高的棚子。
棚頂上還插著一麵小旗,上麵是李北玄親自題的,龍飛鳳舞的四個大字。
蒸汽試作。
而棚下,幾名藍田書院的學生,正圍著一台看上去笨拙粗糙的龐然大物忙碌。
那東西由一個碩大的銅壺、一節粗短的鐵管、一個鐵皮包裹的圓筒和木製的支架拚成,表麵被打磨得發亮,但仍能看出敲擊時留下的細密凹痕。
而鐵管和圓筒的接口處,還塗著厚厚的黃泥和麻布,用來防漏。
爐膛裡,焦煤正燒得通紅,火焰舔舐著銅壺底部。
壺蓋被緊緊扣住,接縫處同樣纏著麻布。
而此時,縫隙間已開始冒出細細的白霧。
“水溫夠了,壓力快到了!”
一個滿臉煤灰的年輕學生蹲在爐邊,眼睛緊盯著銅壺側麵。
那裡,有一個由竹片和秤砣改裝成的簡陋壓力指示器。
聽到“壓力快到了”這幾個字,旁邊一名年長一些的匠人立刻應聲。
隨後,跑到鐵筒旁,握住那根閥門杆,隨時準備放氣。
“彆動,彆動彆動!”
“快了快到了!”
幾聲壓低了的呼聲此起彼伏。
而很快,在爐火的作用下,白霧漸漸變成了濃烈的蒸汽,從縫隙裡噴出“嘶嘶”的聲響。
終於,壓力指示器上的竹片被頂到了刻度的極限。
“開閥!”
伴隨著一聲短促的呼喊,閥門杆猛地被拉動。
積壓在銅壺裡的高溫蒸汽,瞬間沿著鐵管衝入圓筒,發出一聲沉悶的轟響。
而圓筒中的活塞,也被推得猛然一震。
帶動連杆上下起伏,連杆另一端的飛輪隨之轉動。
雖然隻是半圈,卻已足以讓圍觀的學生們發出一陣驚呼。
“再來!再來一次!”
有學生興奮地大喊。
於是爐膛添了新煤,火焰更旺。
銅壺裡的水,再次被燒得劇烈翻騰,而蒸汽,也再一次沿著鐵管灌入圓筒。
不多時,活塞重重下壓。
飛輪這次多轉了幾圈,也帶動著飛輪上的木杵,連續向下猛地砸了三次。
把下麵的空木槽震得咚咚作響。
見狀,旁邊的年輕工匠興奮得直搓手:“成了成了!要是把這飛輪接到磨盤上,一天能磨多少穀啊!”
聽到這話,一時間,歡呼聲幾乎要衝破房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