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班子一開唱,這些紈絝就帶頭拍桌叫好,豪擲銀錢,點名要再唱一遍。
京城的戲班子本來就靠打賞吃飯,眼見這出戲來錢快,自然不遺餘力。
於是,原本還隻是小範圍演出的《冤婦伸冤》,在短短十幾天裡,幾乎成了京城大小戲館的保留劇目。
甚至不少窯子乾脆請人專門唱這出戲,唱到動情處,台下的嫖客都眼淚嘩嘩掉。
而一旦京城風靡,那傳播速度就完全攔不住了。
地方豪商來京做生意,把唱本帶回去。
文人趕考,把戲詞抄回去。
甚至一些地方官聽說京裡有了新鮮玩意兒,也跟風請人演。
於是很快,不止京城,關中、江淮、嶺南、乃至西北,幾乎整個大武,都知道了這出戲。
而隨著唱戲的火熱,輿論也開始擴散。
貢生梁卓中毒案,去年的時候雖鬨得沸沸揚揚,但說到底,也就局限在京城一地。
畢竟案子最後是三司定性,壓了下來,外地人知道的不多。
可這一次,隨著戲劇傳唱,情況卻徹底不同。
戲台上雖然改了名字,說的是什麼前朝冤案,犯事的是個楚王。
可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能聽出來這就是改編。
楚王?
嗬嗬,楚個屁!
這不就是咱們的漢王麼!
眾口鑠金。
漢王的名聲,本就不怎麼樣。
平日裡仗著太子撐腰,打人鬨事、欺壓良善的事情,京城百姓早有耳聞。
隻是奈何他是宗室,大家敢怒不敢言。
可如今,這出戲一演,簡直像是在民間放了一個放大鏡。
舞台上的烈婦與青樓女子,哭天搶地,把宗室作惡,百姓無門伸冤的形象,烙進了每個人的心裡。
而一旦代入到現實,再想起漢王這些年的所作所為,百姓心裡自然就把那舞台上的楚王,與現實裡的漢王重疊在了一起。
結果不到一個月,漢王在民間的名聲,幾乎臭到極點。
而漢王的名聲一臭,牽連最大的,自然就是東宮。
京城的上層圈子,本就消息靈通。
而紈絝子弟們吃喝嫖賭之餘,最愛的是傳小道消息。
何況太子和漢王關係如何,在長安幾乎是公開的秘密。
所以這出《冤婦伸冤》在勾欄瓦舍唱火之後,此戲的原型,便成了他們新的談資。
“嘿,你們看見沒有?台上那個楚王,不就是漢王麼?可彆忘了,他背後是誰罩著的?”
“東宮啊!這事兒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要不是有東宮撐腰,漢王哪敢這麼胡鬨?”
“你小子消息挺靈通啊?”
“那是!我跟你們說啊,當初梁卓案子鬨得最大的那幾天,我親眼看見漢王進過東宮三次。嘿嘿,裡頭的彎彎繞繞,我可不敢多說……”
這些話,本來不過是酒後閒談。
可紈絝們最愛顯擺。
一傳十十傳百,沒多久,便傳得街頭巷尾儘人皆知。
於是,太子也跟著臭了。
喜歡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請大家收藏:()從負債百萬到最強錦衣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