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康忍不住噗嗤一笑。
高澄卻是神色自若,淡定擱下紫毫,覆上印章,將信遞與陳元康,眼底笑意狡黠:“替我蠟封!”
“諾!”
自上次元善見宮中掘道,高澄就進一步強化了對朝局的掌控。
核心軍政要務也儘數轉移到晉陽霸府直接管轄。
高洋除了掌鄴京之兵,同時主持朝中三省日常政務循製運作,但巨細仍需呈報晉陽。
相較於高歡時期,高澄對東魏朝政的控製近乎徹底專權。
政事上重用培植三崔、陳元康、杜弼等漢人集團,推行漢化政策。
可軍事上,因侯景緣故,仍是依賴六鎮鮮卑貴勳,雖想扶持高季式這等漢人軍將。
但過去高乾、高昂之死,以及高慎叛逃,河北豪族甚至於整個漢人集團早已遊離於軍事軸心。
這種軍政的胡漢分工化,以及高澄過去整肅吏治,打擊勳貴腐敗的強硬手段,在高澄表麵的穩固統治下,也潛藏著隱形的胡漢矛盾。
其實在侯景起叛之初,勳貴要殺崔暹,高澄已經有所意識。
隻是既要應對侯景叛亂,又須抗衡宇文泰、南梁。
繁重的軍政事務使他暫時無暇深入考量製度革新。
而西魏府兵製不斷收攏吸納關中豪族鄉兵,漢人集團得以在軍政上加強影響力,儘管表麵上恢複鮮卑姓氏、改穿胡服,卻是潛在推動了漢化改革,形成了比東魏更為穩固的胡漢融合體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日,崔暹整理完鄴城呈遞的政務奏報,及晉陽各兵曹的軍務文書,一並呈至高澄麵前。
高澄正細細瀏覽著蘇綽的六條詔書以及宇文泰的三十六條新製。
見崔暹將一摞文書置於案上,隨手取過最上麵那本,展開一看,正是慕容紹宗的軍餉請調文書。
高澄微微抿唇,將文書合上,淡淡說道:“軍糧調動事急,崔昂也是自有考量,既消耗合理,倉廩充裕,你那裡若覺無礙,倒也不必事事報與我知。”
崔暹躬身應道:“諾!”
高澄隨即將文案一一展開,快速掠過數份牘文,轉眼間就分作兩摞
推出其中一摞:
“季倫,如今在晉陽,不必事事都要呈報我知曉。你也知道,我如今很忙,往後鄴京的彙報文書,你每月隻要選擇重點口述給我知曉就行,若遇非常之事再另行稟告,像這類文書以後就不必呈過來了。”
高澄在鄴城時,確實是事無巨細,都會親自批審,即便完事彙報,也會一一查閱執行結果。
崔暹如今遷了尚書仆射,仍是依著先前的習慣給高澄遞交文書。
高澄見崔暹低垂著頭,顯得有些沮喪,忽然輕笑:
“崔暹,這本是小事,再說凡事並非一成不變。每一步,有每一步不同的走法。”
崔暹頷首回道:“下官謹記大將軍教誨!”
高澄大笑:“季倫,一向都我是你教誨,何曾輪到我來說教你?!隻是如今我總攬軍政事務,自當權衡輕重,有所張弛。
以往任你為禦史中尉,隻因當時若再不肅貪懲腐,就會危害根基,可如今便不同了......季倫,你是個明白人,不妨說說,眼下當以何事為急務?”
崔暹回道:“平侯景之叛,討王思政,收複潁川失地。”
“不錯!”
“就像紹宗知道,寒山得勝,就當乘勝追擊進取潼州。這是他身為軍人的本分。
當然後續要務自然是平定侯景,討伐王思政,更長遠些便是一統東西......可這都是軍事之重。”
高澄望向崔暹,繼續問道:“可政務上,又有何為要務?崔暹,你是文臣,你且說說!”
喜歡南北朝妖顏權臣高澄書請大家收藏:()南北朝妖顏權臣高澄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