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旱風襲田憂苗枯同心破局守希望
中非農業示範園的旱季比往年來得更早。連續半個月沒下一滴雨,毒辣的太陽把土地曬得開裂,剛長出兩寸高的玉米苗蔫頭耷腦,原本嫩綠的葉片漸漸泛黃,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氣。李淵蹲在田埂上,指尖插入乾裂的泥土,土塊碎成粉末從指縫滑落,他抬頭望向遠處的灌溉渠,渠裡的水位已經降到了最低點,裸露的渠底長滿了雜草。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蘇瑤提著水壺走過來,壺裡的水已經所剩無幾,她給身邊幾株最蔫的玉米苗澆了點水,水珠落在葉片上瞬間蒸發,“老周說上遊的水庫也快見底了,咱們的滴灌係統就算滿負荷運轉,也隻能保住試驗田的苗,普通種植區的玉米恐怕撐不過一周。”
李淵站起身,眉頭擰成疙瘩。他從軍多年,在沙漠裡執行過任務,知道缺水的可怕,但那時候麵對的是敵人,現在要對抗的是天災——這片土地上的玉米苗,不僅關乎示範園的收成,更關乎當地村民一年的生計。卡瑪爾家的三畝玉米田就在普通種植區,昨天他還拉著李淵的手說,今年要靠這些玉米給兒子湊學費,要是玉米旱死了,孩子可能就要輟學了。
“召集大家開個會,一起想辦法。”李淵擦了擦額頭的汗,聲音帶著幾分沙啞,“老周負責統計各片區的缺水情況,小王去檢修所有灌溉設備,確保能正常運轉;你去聯係附近的村莊,看看他們有沒有應對旱情的土辦法,咱們中西結合,或許能找到出路。”
蘇瑤點頭,轉身快步離去。不一會兒,示範園的員工和附近村莊的村民就聚集到了廣場上,大家臉上都帶著焦慮。卡瑪爾站在人群前排,手裡拿著一把乾枯的玉米葉,聲音急切:“李主任,再不下雨,咱們的玉米就全完了!我家孩子還等著玉米賣錢上學呢!”
“大家彆慌,我們一定能想出辦法。”李淵走上高台,目光掃過眾人,“現在情況確實緊急,但慌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已經在檢修灌溉設備,同時也在找應對旱情的土辦法,隻要大家齊心協力,肯定能保住玉米苗。”
“我有個辦法!”人群中突然傳來一個聲音,是村裡的老長者馬魯,他拄著拐杖走出來,臉上布滿皺紋,眼神卻很堅定,“我們祖祖輩輩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遇到旱情就會用‘秸稈覆蓋法’——把玉米秸稈切碎鋪在田壟上,既能減少水分蒸發,又能給土地保肥。隻是現在咱們的秸稈不夠,要收集全村的秸稈才夠覆蓋一半的田。”
蘇瑤眼睛一亮:“這是個好辦法!秸稈覆蓋不僅能保水,還能改良土壤,咱們示範園還有之前收獲剩下的玉米秸稈,加上村民家裡的,應該能湊夠量。另外,我還查過資料,‘深坑蓄水’也能緩解旱情——在玉米田旁邊挖深坑,收集雨水和露水,雖然量不多,但積少成多,也能救急。”
“那咱們就分工合作!”李淵立刻拍板,“年輕人跟著老周和小王去收集秸稈、檢修設備;婦女們負責切碎秸稈,然後和老人一起去田裡鋪秸稈;我和蘇瑤帶著陽陽、悅悅還有姆巴他們,去挖蓄水坑。大家有沒有信心?”
“有!”眾人齊聲回答,焦慮的臉上多了幾分堅定。之前他們麵對過病蟲害,也遇到過市場波動,但每次都在李淵和蘇瑤的帶領下挺了過來,這次他們也相信,隻要一起努力,一定能度過難關。
接下來的日子,示範園裡一片忙碌。天還沒亮,大家就扛著工具下地,直到天黑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李淵帶著孩子們在田裡挖蓄水坑,坑要挖一米深、半米寬,每隔五米挖一個,這樣既能最大限度收集水分,又不會影響玉米苗的生長。李陽和姆巴負責給坑底鋪塑料布,防止水分滲透;李悅和娜拉則拿著小鏟子,把挖出來的土堆在坑邊,做成小斜坡,方便雨水流入。
“爸爸,我的手好酸啊。”李悅揉了揉胳膊,小臉上滿是汗水,卻沒有停下手裡的活,“這些坑真的能收集到水嗎?”
李淵蹲下身,幫女兒擦了擦汗,笑著說:“肯定能。你看,晚上會有露水,早上會有霧氣,這些水分都會流進坑裡,積少成多,就能給玉米苗澆水了。就像咱們平時存錢一樣,每天存一點,時間長了就會有很多。”
李悅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繼續拿起小鏟子乾活。姆巴看著李陽,小聲說:“李陽,你爸爸真厲害,什麼困難都能解決。”
李陽自豪地挺起胸膛:“我爸爸以前是軍人,在沙漠裡都能找到水,這點旱情肯定難不倒他!”
蘇瑤則和婦女們一起處理秸稈。她們把收集來的玉米秸稈切成十厘米左右的小段,然後均勻地鋪在田壟上,厚度大約五厘米。秸稈鋪好後,再在上麵撒一層薄土,防止被風吹走。蘇瑤一邊鋪秸稈,一邊給婦女們講解:“大家鋪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壓到玉米苗,秸稈之間要留一點縫隙,方便透氣。這樣鋪好後,土壤裡的水分蒸發會減少一半以上,玉米苗就能多撐幾天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周和小王則帶著年輕人檢修灌溉設備。他們把所有的滴灌帶都檢查了一遍,更換了損壞的接頭,還把水泵的功率調到最大,確保能把水庫裡的水儘可能多地抽到田裡。小王還改裝了幾台灑水機,用三輪車拖著在田裡灑水,雖然效率不高,但能救幾株是幾株。
然而,旱情比想象中更嚴重。三天過去了,依舊沒有下雨的跡象,水庫裡的水越來越少,滴灌係統隻能間歇性運轉,普通種植區的玉米苗還是有不少枯死了。卡瑪爾看著自家田裡枯死的玉米苗,蹲在田埂上抹眼淚,他妻子也在一旁哭,嘴裡念叨著孩子的學費怎麼辦。
李淵看到這一幕,心裡像被針紮一樣難受。他走到卡瑪爾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卡瑪爾,彆難過。咱們再想想彆的辦法,就算這些玉米救不活,咱們也能補種其他耐旱的作物,比如紅薯、高粱,這些作物生長期短,耐旱性強,說不定還能趕上秋收。”
“補種?”卡瑪爾抬起頭,眼裡滿是疑惑,“可是我們沒有紅薯和高粱的種子,也不知道怎麼種啊。”
“種子的事我來解決!”李淵立刻說道,“我聯係國內的農業局,讓他們儘快寄一批耐旱作物的種子過來,種植技術我們來教大家,肯定能讓大家有收成,孩子的學費也不會耽誤。”
蘇瑤也走過來,遞給卡瑪爾妻子一條毛巾:“彆擔心,我們會幫大家的。補種的作物雖然產量不如玉米,但勝在耐旱,隻要好好種,肯定能有收獲。”
卡瑪爾看著李淵和蘇瑤真誠的眼神,心裡漸漸有了希望,他站起身,擦了擦眼淚:“李主任,蘇主任,謝謝你們!隻要有你們在,我們就有希望!”
李淵立刻給國內的農業局打電話,王建國局長聽說了示範園的旱情,立刻答應幫忙協調種子:“李主任,你們放心,我馬上聯係種子公司,把最耐旱的紅薯和高粱種子寄過去,爭取一周內送到。另外,我們還會派農業專家過去,給你們提供技術支持,一定要幫你們度過難關。”
掛了電話,李淵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大家,村民們都高興得歡呼起來。卡瑪爾更是激動地抱住李淵:“李主任,你真是我們的救星!我們以後一定好好跟著你們種莊稼,再也不怕天災了!”
接下來的日子,大家一邊繼續保護剩下的玉米苗,一邊為補種做準備。蘇瑤帶著技術人員把枯死的玉米苗清理掉,翻耕土地,準備迎接新的種子;李淵則每天查看天氣預報,盼著能下雨,同時和國內保持聯係,跟蹤種子的物流信息。
李陽和李悅也沒閒著,他們每天都去田裡查看玉米苗的情況,還幫著清理枯死的幼苗。李陽還畫了一張“耐旱作物種植圖”,上麵畫著紅薯和高粱的生長過程,標上了播種時間和注意事項,送給姆巴和其他當地孩子,教他們認識這些新作物。
一周後,國內寄來的種子終於到了。同時到來的還有兩位農業專家,他們帶來了最新的耐旱作物種植技術,還帶來了幾台小型灌溉設備。專家們立刻投入工作,給示範園的員工和村民做培訓,講解紅薯和高粱的種植要點,從播種深度到施肥量,都一一詳細說明。
播種那天,示範園裡又熱鬨起來。大家按照專家的指導,在清理好的土地上播種,李淵和蘇瑤親自示範,教大家如何正確播種。李陽和姆巴負責分發種子,李悅和娜拉則在旁邊幫忙,把播好種的土地做上標記。
“大家注意,紅薯種子要播在壟上,深度大約五厘米,間距三十厘米左右;高粱種子要播得淺一點,深度三厘米,間距二十五厘米。”蘇瑤一邊示範,一邊講解,“播好後要輕輕壓實土壤,這樣種子才能更好地吸收水分。”
專家們則在田裡來回巡視,及時糾正大家的錯誤,確保播種質量。一位專家蹲在卡瑪爾身邊,看著他播種,滿意地點點頭:“不錯,就是這樣,保持這個間距,以後紅薯才能長得大。”
卡瑪爾笑著說:“謝謝專家!有你們指導,我心裡就有底了。”
播種工作持續了兩天,所有的土地都播上了耐旱作物的種子。播完種的那天晚上,天終於下起了小雨!雖然雨不大,但淅淅瀝瀝下了一整晚,滋潤了乾裂的土地,也滋潤了大家的心田。
第二天清晨,李淵和蘇瑤早早來到田裡,看到土壤濕潤了不少,播下的種子已經開始吸水膨脹,大家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卡瑪爾更是激動地跪在田裡,雙手捧著濕潤的泥土,嘴裡念叨著:“下雨了,終於下雨了!咱們的莊稼有救了!”
接下來的日子,雨水漸漸多了起來,旱情得到了緩解。補種的紅薯和高粱種子很快就發了芽,嫩綠的幼苗從土裡鑽出來,充滿了生機。之前保住的玉米苗也恢複了活力,葉片重新變得翠綠,開始快速生長。
示範園裡又恢複了往日的生機,大家臉上的焦慮被笑容取代。卡瑪爾每天都去田裡查看莊稼的長勢,看到紅薯苗和高粱苗長得越來越好,他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逢人就說:“多虧了李主任和蘇主任,還有中國來的專家,咱們才能度過難關,孩子的學費也有著落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陽和李悅也很高興,他們每天放學後都會去田裡幫著澆水、除草,看著自己參與播種的莊稼一天天長大,心裡滿是自豪。李悅還畫了一幅畫,畫著一片綠油油的紅薯地和高粱地,旁邊站著中國和非洲的小朋友,手裡拿著豐收的果實,上麵寫著“風雨同舟,共渡難關”。
這天晚上,李淵和蘇瑤帶著孩子們坐在院子裡,看著遠處的莊稼地,月光灑在幼苗上,像給它們鍍上了一層銀色的光澤。“爸爸,你看,咱們種的紅薯苗已經長這麼高了!”李陽指著田裡,興奮地說。
“是啊,再過幾個月,它們就能成熟了。”李淵摸了摸兒子的頭,心裡滿是感慨,“這次旱情雖然嚴重,但也讓咱們和村民們的關係更親近了,大家一起麵對困難,一起解決問題,這就是最好的友誼。”
蘇瑤靠在李淵肩上,輕聲說:“是啊,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隻要咱們同心協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咱們不僅要在這裡種出莊稼,還要種出友誼,讓中非友誼像這些莊稼一樣,茁壯成長,永遠長青。”
李悅抱著蘇瑤的胳膊,小聲說:“媽媽,等紅薯和高粱成熟了,咱們還要辦豐收節嗎?”
“當然要辦。”蘇瑤笑著說,“到時候咱們邀請所有村民,還有中國來的專家,一起慶祝豐收,一起分享喜悅。”
夜風輕輕吹過,帶來了莊稼的清香。李淵握住蘇瑤的手,兩人相視一笑,眼裡滿是對未來的期待。他們知道,未來的路還會遇到各種挑戰,但隻要他們堅守初心,攜手並肩,和當地村民同心協力,就一定能在這片遠疆的土地上,種出更多的希望,傳遞更多的友誼,讓金色的收獲永遠在這裡綻放光芒。
幾周後,補種的紅薯和高粱長勢喜人,之前保住的玉米也開始抽穗,示範園裡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卡瑪爾家的玉米田雖然損失了一部分,但補種的紅薯長勢很好,他再也不用為兒子的學費發愁了。馬魯老人看著田裡的莊稼,笑著對李淵說:“李主任,你們中國人真是我們的好朋友,不僅帶來了好種子、好技術,還和我們一起麵對困難,這份友誼我們永遠不會忘。”
李淵笑著說:“馬魯老人,咱們是朋友,朋友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以後我們還要一起努力,把這片土地建設得更好,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示範園的田野上,給莊稼鍍上了一層金邊。李淵和蘇瑤帶著孩子們,和村民們一起在田裡勞作,歡聲笑語在田野上回蕩,構成了一幅溫馨而美好的畫麵——這是中非人民同心協力、共築希望的畫麵,也是友誼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茁壯成長的見證。
喜歡兵王歸回請大家收藏:()兵王歸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