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章:雙收季裡話情誼遠疆沃土續新篇
中非農業示範園的秋日,是被兩種金色染透的。東邊的玉米田穗子垂沉,風一吹就滾起金浪,西邊的紅薯地剛掀開地膜,紅皮薯塊從土裡翻出來,裹著濕潤的泥土,倒比陽光還多幾分暖意。李淵踩著田埂走過來,褲腳沾著紅薯藤的綠汁,手裡掂著剛拔的一串紅薯,朝著不遠處的蘇瑤喊:“你看這‘豫薯13號’,單個能有兩斤重,比咱們去年種的品種產量高了三成!”
蘇瑤正蹲在玉米田邊,和農業專家陳教授一起測產,聽到喊聲抬頭,臉上沾著點玉米花粉,笑起來眼睛彎成月牙:“陳教授剛說,咱們的‘金穗1號’今年畝產突破了八百斤,布基納法索的桑巴主任發來了賀電,說他們那邊試種的地塊也超了預期!”
陳教授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看著眼前連片的豐收景象,感慨道:“五年前我第一次來這兒,這地方還是片亂石灘,現在成了非洲的‘糧倉樣板’,你們夫妻倆真是把‘初心’這兩個字種進了土裡。”
李淵撓了撓頭,笑著把紅薯遞過去:“都是大家一起乾的,老周帶著工人們修灌溉渠,小王改良深加工設備,還有村民們跟著學技術,少了誰都不行。對了,今天卡瑪爾說要請咱們去他家吃紅薯宴,說要謝謝咱們幫他保住了孩子的學費。”
提到卡瑪爾,蘇瑤的眼神軟了下來。旱季最嚴重的時候,卡瑪爾家三畝玉米枯死了一半,他蹲在田埂上抹眼淚的樣子,她到現在還記得。後來補種紅薯時,卡瑪爾學得最認真,每天天不亮就去田裡,跟著技術人員學翻藤、控旺,連自家的牛都拴在田邊,生怕踩壞了薯苗。
“得去,不僅咱們去,還得帶著陽陽和悅悅,讓孩子們也跟姆巴多處處。”蘇瑤擦了擦額頭的汗,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小本子,“我還得跟卡瑪爾說,下個月的中非農業技術培訓班,讓他帶著村裡幾個年輕小夥一起去,陳教授這次帶來了新的秸稈還田技術,正好讓他們學學。”
說話間,田埂那頭傳來孩子們的笑聲。李陽背著個小背簍,裡麵裝著剛摘的嫩玉米,正和姆巴比賽誰能更快地剝掉苞葉;李悅則紮在紅薯地裡,和娜拉一起撿掉落的小薯塊,兩個小姑娘的辮子上都沾著紅薯葉,卻笑得格外開心。
“爸爸!媽媽!”李陽舉著一個飽滿的玉米穗跑過來,玉米須還沾著晨露,“姆巴說他家的玉米要留一半做種子,明年要種滿五畝地,還要教其他村子的人種!”
姆巴也跟著跑過來,手裡攥著一張皺巴巴的紙,是李陽之前畫的玉米生長圖,邊角都被翻得起了毛:“李陽教我的間苗方法特彆好用,我家玉米穗比去年大好多,爸爸說要送你們一袋最好的玉米粉!”
蘇瑤蹲下身,摸了摸姆巴的頭,從包裡掏出一顆水果糖遞給他:“不用送玉米粉,你們能有好收成,我們比什麼都高興。對了,悅悅,你昨天畫的紅薯豐收圖呢?不是說要送給娜拉當禮物嗎?”
李悅立刻從背簍裡掏出畫紙,紙上畫著一片紅薯地,中國孩子和非洲孩子手拉手,手裡都抱著大紅薯,天空中飄著中非兩國的國旗,用蠟筆塗得鮮豔奪目:“娜拉,這是給你的,以後我們每年都一起種紅薯,一起收玉米!”
娜拉接過畫紙,小心地抱在懷裡,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說:“謝謝悅悅,我要把它貼在我的床頭,每天都看。”
夕陽西下時,李淵一家跟著卡瑪爾來到村裡。卡瑪爾的家是去年剛蓋的磚房,院子裡曬著金黃的玉米穗,牆角堆著剛收獲的紅薯,他妻子正蹲在灶台前忙活,鍋裡飄出紅薯粥的香甜氣息。
“李主任,蘇主任,快坐!”卡瑪爾熱情地招呼他們坐下,端上剛烤好的紅薯,外皮焦脆,掰開裡麵是金黃的薯肉,還冒著熱氣,“這是咱們自己種的紅薯,你們嘗嘗,比商店裡買的還甜!”
李淵拿起一個紅薯,咬了一口,香甜的味道在嘴裡散開,心裡也跟著暖烘烘的:“好吃!比我們老家種的紅薯還甜,卡瑪爾,你種莊稼的手藝越來越好了。”
卡瑪爾笑得合不攏嘴,給李陽和李悅碗裡盛上紅薯粥:“都是你們教得好!要是沒有你們帶來的好種子、好技術,我家現在還住土房,孩子也不能上學。今年我家玉米和紅薯賣了不少錢,不僅交了學費,還買了兩頭牛,明年我要擴大種植麵積,帶動村裡更多人一起種!”
蘇瑤喝了一口紅薯粥,看著卡瑪爾興奮的樣子,心裡滿是欣慰:“卡瑪爾,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明年我們計劃在村裡建一個小型紅薯澱粉加工廠,到時候你們種的紅薯不用再拉到鎮上賣,在家門口就能加工成澱粉,能多賺不少錢。”
“真的?”卡瑪爾眼睛一下子亮了,激動地站起來,“那太好了!我們村裡的人早就盼著能有自己的加工廠了,這樣大家種莊稼的勁頭就更足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晚飯時,卡瑪爾的妻子端上了滿滿一桌子菜:烤紅薯、紅薯粥、玉米餅、燉牛肉,還有用玉米澱粉做的糕點。大家圍坐在桌子旁,一邊吃一邊聊天,卡瑪爾還拿出了自家釀的果酒,給李淵和陳教授倒上。
“李主任,我敬你一杯!”卡瑪爾端起酒杯,眼裡滿是感激,“你不僅是我們的技術專家,更是我們的好朋友、好兄弟。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跟你們一起麵對!”
李淵也端起酒杯,和卡瑪爾碰了碰:“卡瑪爾,咱們是朋友,朋友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以後我們還要一起努力,把咱們的村子建設得更好,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晚飯後,村裡的村民們都來到卡瑪爾家的院子裡,燃起了篝火。大家圍著篝火唱歌跳舞,非洲村民唱起了傳統的豐收歌,中國員工也跟著學唱,雖然發音不太標準,卻格外熱鬨。李陽和姆巴手拉手,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李悅則和娜拉坐在篝火旁,一起翻看李悅帶來的中國童話書,不時發出陣陣笑聲。
陳教授看著眼前的熱鬨景象,對李淵和蘇瑤說:“你們不僅帶來了農業技術,更帶來了友誼和希望。這種民間層麵的交流,比任何官方協議都更能拉近中非人民的心。”
李淵點點頭,望著篝火旁歡笑的人們,心裡滿是感慨。五年前他剛從部隊轉業,放棄了城裡的安穩工作,帶著蘇瑤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時,心裡還有些忐忑。他是個隻會帶兵打仗的兵王,對農業技術一竅不通,蘇瑤雖然是農業大學的高材生,卻也沒在非洲待過,不知道能不能適應這裡的氣候和環境。
可沒想到,短短五年,這片亂石灘變成了豐收的沃土,他們和當地村民從陌生到熟悉,從朋友到家人。卡瑪爾會在他們生病時送來當地的草藥,馬魯老人會給孩子們講非洲的古老傳說,村裡的婦女會邀請蘇瑤一起做非洲美食——這些點點滴滴的情誼,像種子一樣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長成了參天大樹。
“陳教授,明年我們計劃在布基納法索建立第二個示範園,桑巴主任已經幫我們選好了地址。”蘇瑤輕聲說,“我們還想邀請國內的農業院校和企業來這裡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讓更多的中國技術和中國人才來到非洲,幫助更多非洲人民改善生活。”
陳教授讚許地點點頭:“這個想法很好,我回去後會向農業局彙報,爭取更多的支持。你們放心,國家永遠是你們堅強的後盾。”
篝火漸漸熄滅,夜色越來越濃。李淵一家和陳教授起身告辭,卡瑪爾和村民們送他們到村口,手裡還提著剛裝的玉米粉和紅薯乾。“李主任,蘇主任,有空常來!”卡瑪爾揮著手,聲音在夜色中格外響亮。
“會的!”李淵也揮著手,心裡滿是不舍。
回家的路上,李陽靠在李淵懷裡,小聲說:“爸爸,我喜歡這裡,喜歡姆巴和娜拉,喜歡這裡的玉米和紅薯。”
李淵摸了摸兒子的頭,溫柔地說:“爸爸也喜歡這裡,這裡有我們的朋友,有我們的希望,這裡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家。”
蘇瑤牽著李悅的手,看著遠處的示範園,月光灑在田地上,給玉米穗和紅薯地鍍上了一層銀色的光澤。“以後咱們每年都帶陽陽和悅悅回中國看看,也帶姆巴和娜拉去中國,讓他們看看天安門,看看長城,嘗嘗中國的美食。”
李悅興奮地拍手:“好啊好啊!我要帶娜拉去吃外婆做的紅燒肉,去看中國的大熊貓!”
李淵看著妻子和孩子們的笑臉,心裡滿是幸福。他知道,自己和蘇瑤選擇的這條路,雖然充滿了挑戰,但卻是無比正確的。他們在非洲的土地上,用汗水澆灌出金色的豐收,也澆灌出中非人民深厚的友誼。
回到家,李陽和李悅很快就睡著了,小臉上還帶著甜甜的笑容。李淵和蘇瑤坐在客廳裡,翻看今天的測產數據和明天的工作計劃。蘇瑤突然說:“對了,昨天國內的農業局發來了消息,說要把咱們的‘金穗1號’和‘豫薯13號’作為中非農業合作的重點推廣品種,還要邀請咱們明年回國參加農業博覽會,給更多的農業企業分享經驗。”
“那太好了!”李淵眼睛一亮,“正好可以帶陽陽和悅悅回去看看,他們都快忘了中國的冬天是什麼樣子了。不過咱們走了,示範園的事怎麼辦?”
“放心吧,老周和小王已經能獨當一麵了,卡瑪爾和村裡的技術骨乾也能幫著管理。”蘇瑤頓了頓,又笑著說,“桑巴主任還邀請咱們去布基納法索參加他們的豐收節,到時候咱們一家還能去看看非洲的其他地方,開闊開闊眼界。”
李淵點點頭,心裡充滿了期待。他從來沒想過,自己離開部隊後,還能在非洲的土地上找到新的人生價值——以前他守護的是國家的邊疆,現在他守護的是這片土地上的希望,是中非人民之間的友誼,這份責任,和當兵時一樣重要。
夜深了,示範園裡格外安靜,隻有蟲鳴聲和遠處玉米田的風聲。李淵和蘇瑤走到院子裡,看著滿天的繁星,星星在夜空中閃爍,像撒在黑色絲絨上的鑽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你說,十年後這裡會是什麼樣子?”蘇瑤靠在李淵肩上,輕聲問道。
李淵握住蘇瑤的手,目光望向遠處的田野,堅定地說:“十年後,這裡會有更多的示範園,更多的加工廠,更多的非洲人民能吃飽飯,能過上好日子。陽陽和悅悅會長大,他們會帶著咱們的初心,繼續在這裡傳遞友誼和希望。”
蘇瑤點點頭,眼裡滿是憧憬:“是啊,到時候咱們就能看著姆巴和娜拉結婚生子,看著他們的孩子也種咱們帶來的玉米和紅薯,看著中非友誼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
夜風輕輕吹過,帶來了玉米和紅薯的清香。李淵和蘇瑤相視一笑,心裡滿是對未來的期待。他們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示範園的事業還需要不斷發展,中非友誼的傳承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但隻要他們堅守初心,攜手並肩,隻要孩子們能接過這份接力棒,金色的豐收就會永遠在這片遠疆的土地上綻放光芒,中非人民的友誼就會永遠傳遞下去,直到永遠。
第二天清晨,示範園的廣播響了起來,播放著歡快的音樂。員工們和村民們早早地來到田裡,開始了新一天的勞作。李淵和蘇瑤也帶著孩子們來到田裡,和大家一起收獲玉米和紅薯。陽光灑在他們身上,每個人的臉上都滿是笑容,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
這片遠疆的沃土,不僅孕育了金色的豐收,更孕育了深厚的中非情誼。而李淵和蘇瑤,還有他們的孩子們,會一直在這裡,用雙手創造希望,用真心傳遞友誼,讓這片土地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讓中非友誼永遠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茁壯成長。
喜歡兵王歸回請大家收藏:()兵王歸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