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沃土生金傳技藝情誼如潮續新篇
中非農業示範園的晨光,總帶著幾分特彆的暖意。李淵踩著沾著露水的田埂走過來時,卡瑪爾正帶著村裡的年輕人在紅薯地裡學習“起壟覆膜”技術,新翻的泥土散發著清新的氣息,白色的地膜在陽光下鋪開,像給土地裹上了一層薄紗。
“李大哥,你看這樣的壟高是不是剛好?”卡瑪爾直起身,額頭上掛著汗珠,手裡還握著一把特製的開溝器——這是李淵根據北境農耕工具改良的,比當地傳統工具效率高了三倍。
李淵蹲下身,用手量了量壟高,滿意點頭:“剛好十五厘米,這樣既能保水,又能防澇。記住覆膜的時候要把邊角壓實,不然風一吹就會卷起來。”他一邊說,一邊接過開溝器演示,動作嫻熟流暢。旁邊的李陽拿著小本子認真記錄,時不時給非洲小夥伴們翻譯細節,他的斯瓦希裡語已經說得很流利,還帶著幾分地道的鄉土口音。
蘇瑤則在不遠處的培訓教室忙碌,黑板上貼著玉米病蟲害防治的圖譜,她手裡拿著一株帶著蚜蟲的玉米苗,給二十多名非洲學員講解生物防治技術:“這種‘瓢蟲治蚜’的方法,不用農藥,既環保又安全,還能保護土壤……”講台下,學員們聽得格外專注,有人用手機拍下圖譜,有人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要點,來自坦桑尼亞的姑娘娜奧米還舉手提問,蘇瑤耐心地用英語解答,時不時穿插幾個當地諺語,引得教室裡笑聲不斷。
這是示範園日常工作的縮影。自旱季抗災之後,李淵和蘇瑤就把“技術本土化”作為核心任務,不僅要帶來先進的種植技術,更要教會當地百姓如何根據本土氣候、土壤條件靈活運用。為此,他們專門成立了“中非農業技術培訓中心”,李淵負責田間實操教學,蘇瑤則側重理論和病蟲害防治,夫妻倆分工明確,配合默契。
“李主任,蘇主任,有個好消息!”上午十點多,示範園的技術員小王興衝衝地跑過來,手裡拿著一份文件,“總部傳來消息,咱們申報的‘中非耐旱作物聯合實驗室’獲批了!下周就會派專家過來指導設備安裝!”
李淵和蘇瑤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裡看到了欣喜。這個實驗室他們籌備了半年多,主要研究適合非洲氣候的耐旱作物品種改良,還能為周邊農戶提供土壤檢測、種子培育等服務。“太好了!”蘇瑤接過文件,快速瀏覽著,“這樣咱們就能更係統地開展研究,培育出更適合這裡的作物品種了。”
李陽和李悅聽到消息,也跑了過來。李悅手裡抱著一個畫夾,上麵畫著實驗室的設計圖——這是她和娜拉一起構思的,畫裡的實驗室外牆爬滿了非洲牽牛花,門口掛著“中非友誼園”的牌子。“爸爸媽媽,實驗室建成後,我能和娜拉一起種向日葵嗎?”李悅仰著小臉問,眼裡滿是期待。
“當然可以。”蘇瑤笑著揉了揉女兒的頭發,“到時候咱們在實驗室旁邊開辟一塊‘兒童種植園’,讓你們這些孩子也能體驗種植的樂趣。”
當天下午,李淵就召集示範園的核心團隊開會,討論實驗室的籌備工作。參會的不僅有中國員工,還有四名非洲員工代表,其中就包括卡瑪爾和娜奧米。卡瑪爾如今已是示範園的“本土技術骨乾”,不僅自己掌握了全套種植技術,還能獨立培訓新學員;娜奧米則負責實驗室的資料整理和翻譯工作,她大學學的是農業專業,對新技術的接受度很高。
“實驗室的土壤檢測區需要提前平整土地,我建議讓村裡的年輕人參與進來,既能節省人力成本,還能讓他們提前熟悉實驗室的功能。”卡瑪爾在會上提出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李淵補充道:“設備運輸需要協調當地的物流,小王你負責對接;蘇瑤,你和娜奧米整理一下這幾年的作物種植數據,為專家到來做好準備。”
會議結束後,大家立刻行動起來。卡瑪爾回去後沒多久,就帶著二十多名村民來到實驗室選址地,有的揮舞著鋤頭平整土地,有的搬運建材,熱鬨的場景吸引了不少路過的百姓駐足。李陽跟著卡瑪爾一起測量土地,用木棍在地上畫出標記;李悅則帶著幾個非洲小朋友,在旁邊撿石子、清理雜草,小小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像一群快樂的小鳥。
蘇瑤和娜奧米則在辦公室裡整理數據。書架上擺滿了厚厚的文件夾,裡麵記錄著示範園五年來的每一塊土地的土壤檢測報告、作物生長記錄、病蟲害防治案例。“蘇姐,你看這組數據,”娜奧米指著電腦屏幕上的圖表,“咱們改良的‘豫薯13號’在沙質土壤裡的產量,比當地品種提高了百分之四十!”
蘇瑤點頭:“這就是咱們建實驗室的意義,通過數據積累,不斷優化品種和種植技術。以後還要把這些數據分享給周邊的農場,讓更多人受益。”她頓了頓,又說:“等實驗室建成後,咱們可以開一個‘技術共享平台’,讓非洲的農戶們能在線查詢種植技術、谘詢問題,這樣就能幫助更多人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娜奧米眼睛一亮:“這個主意太好了!我可以負責平台的翻譯和運營,把技術資料翻譯成斯瓦希裡語、豪薩語,方便更多非洲同胞學習。”
接下來的幾天,示範園裡一片忙碌。李淵每天都泡在實驗室選址地,監督施工進度,協調各方資源;蘇瑤則忙著準備培訓資料,還抽空去周邊村莊調研,了解農戶們的實際需求。有一天,他們接到當地農業部門的邀請,去五十公裡外的蒙巴薩村指導種植——那裡的農戶種的玉米遇到了大麵積的鏽病,急得團團轉。
李淵和蘇瑤立刻帶著技術員出發。到達蒙巴薩村時,村民們早已在村口等候,看到他們的車,紛紛圍了上來。村長姆博加握著李淵的手,語氣急切:“李專家,你們可來了!再這樣下去,咱們今年的玉米就全完了!”
李淵跟著姆博加來到玉米地,隻見大片的玉米葉上布滿了黃褐色的鏽斑,有的葉子已經枯萎。他蹲下身,仔細觀察著葉片,又用手摸了摸鏽斑,對村民們說:“這是玉米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幸好發現得及時,還能控製。”
蘇瑤從隨身的包裡拿出準備好的生物殺菌劑和噴霧器,現場演示如何配製和噴灑:“這種殺菌劑是用天然植物提取的,對人體和環境都沒有危害,每隔七天噴灑一次,連續三次就能有效控製病情。”她一邊演示,一邊教村民們如何辨彆鏽病的早期症狀,如何做好田間通風管理,防止病害擴散。
李陽和李悅也沒閒著,他們跟著村民的孩子一起,在玉米地裡幫忙拔除已經嚴重染病的植株,還把提前打印好的防治手冊分發給大家。李悅用簡單的英語和手勢,給小朋友們講解如何保護玉米苗,孩子們聽得很認真,還主動幫著分發手冊。
經過三天的指導,蒙巴薩村的玉米鏽病得到了有效控製。臨走時,姆博加帶著村民們給他們送來一籃新鮮的芒果和香蕉,還有一塊手工編織的地毯——這是村裡的婦女們連夜織的,上麵繡著玉米和紅薯的圖案,象征著豐收和友誼。“謝謝你們,中國朋友!”姆博加激動地說,“是你們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以後我們還要跟著你們學習更多的種植技術!”
回到示範園後,李淵和蘇瑤立刻組織團隊總結這次的經驗,把玉米鏽病的防治方法整理成圖文並茂的手冊,通過當地農業部門和社交媒體分發出去。同時,他們還決定在示範園定期舉辦“田間課堂”,邀請周邊村莊的農戶來學習,現場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周後,總部派來的專家如期而至,還帶來了先進的土壤檢測設備、種子培育箱等儀器。實驗室的建設進度加快,村民們參與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每天都有人主動來幫忙,有的送水送食物,有的幫忙搬運設備,大家齊心協力,像建設自己的家一樣建設實驗室。
實驗室建成的那天,示範園舉辦了一場簡單而隆重的揭牌儀式。當地政府官員、周邊村莊的村長、示範園的學員和村民們都來了,熱鬨非凡。李淵和當地農業部門的負責人一起為實驗室揭牌,紅色的綢布落下,“中非耐旱作物聯合實驗室”幾個大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儀式結束後,大家參觀實驗室。在土壤檢測區,專家正在給村民們演示如何檢測土壤的酸堿度和肥力;在種子培育區,娜奧米正在照料剛發芽的紅薯苗;在培訓區,蘇瑤正在給學員們講解作物品種改良的知識。李陽和李悅則帶著幾個非洲小朋友,在“兒童種植園”裡種下了向日葵種子,他們小心翼翼地培土、澆水,期待著種子發芽開花。
傍晚時分,大家在示範園的廣場上舉辦了一場篝火晚會。村民們帶來了傳統的非洲鼓和舞蹈,中國員工們則表演了太極拳和歌曲。李淵和卡瑪爾一起敲響了非洲鼓,節奏歡快熱烈;蘇瑤和娜奧米跳起了當地的傳統舞蹈,引來陣陣掌聲。李陽和非洲小夥伴們一起唱歌,李悅則坐在篝火旁,給大家講中國的童話故事,不同膚色的孩子們圍在一起,聽得入迷。
篝火映照著每個人的笑臉,溫暖而明亮。李淵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滿是感慨。五年前,他和蘇瑤帶著一腔熱血來到這裡,麵對的是一片亂石灘和村民們懷疑的目光;如今,這裡變成了豐收的沃土,中非友誼在這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他知道,這片土地上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未來還有更多的挑戰和機遇在等待著他們。
蘇瑤走到李淵身邊,輕輕握住他的手。兩人相視一笑,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期待。遠處的田野裡,晚風拂過玉米地,發出沙沙的聲響,像是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變遷和希望。
“你看,”蘇瑤指著遠方,“咱們種的玉米快要成熟了,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李淵點頭,目光堅定:“是啊,豐收的不僅是莊稼,還有咱們的友誼。以後,咱們還要在這裡培養更多的農業技術人才,讓先進的種植技術在非洲大地上開花結果,讓中非友誼永遠傳遞下去。”
夜色漸深,篝火依舊明亮。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圍坐在一起,分享著豐收的喜悅,暢談著美好的未來。這片遠疆的沃土,不僅孕育了金色的豐收,更孕育了深厚的中非情誼。而李淵和蘇瑤,還有他們的孩子們,會一直在這裡,用雙手創造希望,用真心傳遞友誼,讓這片土地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讓中非友誼永遠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茁壯成長。
喜歡兵王歸回請大家收藏:()兵王歸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