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土脈問診解民憂心手相牽譜新章
中非農業示範園的晨霧還沒散儘,實驗室的檢測儀器就已亮起了綠燈。李淵盯著屏幕上跳動的土壤數據,眉頭微蹙——蒙巴薩村送來的土樣ph值高達8.2,鹽堿化程度比預估的更嚴重,難怪村民們說玉米苗澆了水也蔫得快。
“得去現場看看。”李淵抓起外套,剛走到門口就撞見了趕早來送新鮮芒果的姆博加。老村長黝黑的臉上滿是焦慮,手裡攥著的玉米苗葉子發脆,葉緣還泛著焦黃色:“李專家,您要是再想不出辦法,這季玉米就真的要絕收了。”
蘇瑤拿著裝著腐熟劑的藥箱匆匆趕來,身後跟著背著小書包的李陽和李悅。“彆急,我們帶了改良鹽堿地的‘秘密武器’。”蘇瑤笑著拍了拍姆博加的肩膀,將一瓶褐色的液體遞過去,“這是用羊糞和秸稈發酵的生物改良劑,能降低土壤鹽堿度,還能增加有機質。”
一行人驅車趕往蒙巴薩村,沿途的景象比想象中更糟——成片的玉米田枯黃一片,裸露的土地泛著白霜似的鹽堿,風一吹就揚起細碎的土粒,落在車窗上沙沙作響。李悅扒著車窗,小聲對李陽說:“哥,這裡的土地好像生病了,我們一定要治好它。”
到了田間,李淵立刻帶著技術員劃分試驗田,將土地分成三塊:一塊撒生物改良劑,一塊用傳統大水漫灌,一塊嘗試滴灌結合改良劑。“咱們得做對比,讓村民們親眼看到效果。”李淵一邊用鋤頭翻土,一邊給圍過來的村民講解,“鹽堿地就像渴極了卻喝不到清水的人,大水漫灌隻會讓鹽分聚集在表層,滴灌才能把水慢慢送到根部。”
蘇瑤則蹲在田埂邊,教村民們如何稀釋改良劑:“一桶水加兩百毫升改良劑,均勻撒在田裡,每隔三天撒一次,堅持兩周就能看到變化。”她特意讓娜奧米用斯瓦希裡語重複一遍,還在地上畫了簡易的配比圖,確保不識字的村民也能看懂。
李陽和李悅拿著小鏟子,跟著非洲小朋友們在試驗田邊挖小坑,觀察土壤的濕度。“你們看,這塊撒了改良劑的土,握在手裡能成團,鬆開還能散開,這就是好土的樣子。”李陽用當地語言講解,小朋友們紛紛模仿,捧著土塊互相比較,田埂上滿是歡快的笑聲。
可麻煩很快就來了。第五天清晨,姆博加急衝衝地跑來,說撒了改良劑的玉米苗雖然沒再蔫,但葉子上卻長了不少黑色的斑點。李淵和蘇瑤趕到田裡一看,心瞬間沉了下去——是玉米黑斑病,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最容易爆發,而改良劑帶來的濕潤土壤,恰好給病菌提供了滋生條件。
“得趕緊配生物殺菌劑。”蘇瑤立刻趕回實驗室,李陽和李悅則留在田裡,幫村民們摘除病葉。李悅看著被摘下的病葉,眼圈泛紅:“好不容易讓玉米苗活過來,怎麼又生病了?”姆博加蹲下身,摸了摸李悅的頭:“彆難過,中國朋友一定會有辦法的,就像上次治好鏽病一樣。”
蘇瑤的動作很快,當天下午就帶著熬好的殺菌劑趕回村裡。這種殺菌劑是用艾草、薄荷等天然植物熬製的,不僅能治病,還不會汙染土壤。“大家一定要注意,噴藥的時候要對著葉子背麵噴,病菌都藏在那裡。”蘇瑤一邊演示噴藥,一邊叮囑,“噴完後要把病葉深埋,不能隨便扔在田裡,不然病菌還會傳播。”
李淵則帶著技術員調整滴灌設備,在水管上加裝了定時器,控製澆水的時間和量:“以後每天早上澆一次水,每次半小時,既能保持土壤濕潤,又不會讓濕度太高。”他還特意在田邊插了幾根濕度計,教村民們如何看數據:“指針在綠色區域就是正常,到了紅色區域就要減少澆水。”
日子一天天過去,試驗田的變化越來越明顯。撒了改良劑又用滴灌的玉米苗漸漸恢複了翠綠,葉片舒展,還長出了新的分蘖;而隻用大水漫灌的玉米苗,依舊枯黃矮小,對比鮮明。村民們每天都來田裡查看,看到玉米苗的變化,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
兩周後的一天,蒙巴薩村舉辦了一場“玉米長勢評比”。村民們帶著自家的玉米苗來到試驗田,看著綠油油的玉米苗,紛紛圍到李淵和蘇瑤身邊,請教改良土壤的技術。“李專家,明年我們能不能也用滴灌和改良劑?”“蘇專家,這種生物殺菌劑能不能用來治其他作物的病?”
李淵笑著拿出早就準備好的技術手冊,分發給村民們:“這些技術都是免費教給大家的,示範園還會提供改良劑和殺菌劑的配方,以後大家自己就能配。”蘇瑤則補充道:“我們還會在村裡建一個小型的滴灌設備維修站,以後設備壞了,不用跑遠就能修。”
當天晚上,蒙巴薩村的村民們擺起了長桌宴,慶祝玉米苗起死回生。桌上擺滿了烤玉米、芒果沙拉、紅薯粥,都是用示範園推廣的作物做的。姆博加端著一碗自釀的果酒,走到李淵和蘇瑤麵前,鄭重地說:“以前我們種莊稼靠天吃飯,遇到災年就隻能挨餓,是你們讓我們知道,原來土地也能‘治病’,莊稼也能種得這麼好。你們不僅帶來了技術,更帶來了希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陽和李悅坐在孩子們中間,和他們一起吃著烤玉米,聽他們講村裡的故事。娜奧米拿著相機,拍下了這溫馨的一幕:有村民向李淵請教技術的認真模樣,有蘇瑤給孩子們分發糖果的溫柔笑容,還有李陽和非洲小朋友們一起追逐打鬨的歡快場景。“這些照片要洗出來,貼在示範園的‘友誼牆’上,讓大家都看看中非友誼的樣子。”娜奧米笑著說。
回到示範園時,已是深夜。李淵和蘇瑤坐在院子裡,看著天上的星星,聊起了這些年的經曆。“還記得剛來時,這裡還是一片亂石灘,村民們都不信任我們,覺得我們帶來的技術不適合這裡。”蘇瑤感慨道,“現在好了,他們不僅願意學,還能自己創新,這就是我們最想看到的。”
李淵握住蘇瑤的手,眼中滿是欣慰:“是啊,技術總會過時,但友誼不會。我們在這裡種下的不僅是莊稼,更是信任和希望。以後,就算我們不在了,這些技術還會在,這份友誼還會在。”
不遠處的房間裡,李陽正在整理白天的土壤檢測數據,李悅則在畫夾上畫著蒙巴薩村的景象——金黃的玉米田,黝黑的村民,還有和她一起玩耍的非洲小朋友。畫的角落,她還畫了一顆發芽的種子,旁邊寫著:“這是希望的種子,要在非洲的土地上慢慢長大。”
夜色漸深,示範園裡一片寧靜。隻有實驗室的燈還亮著,那裡存放著無數份土壤檢測報告,記錄著這片土地的變遷;隻有田埂上的滴灌管還在輕輕滴水,滋養著即將成熟的莊稼。這片遠疆的沃土,不僅孕育了金色的豐收,更孕育了深厚的中非情誼。而李淵和蘇瑤,還有他們的孩子們,會一直在這裡,用雙手創造希望,用真心傳遞友誼,讓這片土地永遠充滿生機和活力,讓中非友誼永遠在這片土地上深深紮根,茁壯成長。
幾天後,示範園收到了一個好消息——總部決定在非洲其他國家推廣蒙巴薩村的土壤改良模式,還邀請李淵和蘇瑤去做技術指導。“我們可以把這裡的經驗分享給更多人了。”蘇瑤拿著通知,興奮地對李淵說。
李淵點頭,目光望向遠方的田野:“這隻是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事要做。我們要讓更多的非洲土地變得肥沃,讓更多的非洲百姓過上好日子,讓中非友誼之花在更多地方綻放。”
陽光灑在示範園的土地上,照亮了田埂上忙碌的身影,照亮了實驗室裡跳動的數據,也照亮了人們心中的希望。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一個關於豐收與友誼的故事,還在繼續書寫著新的篇章。
喜歡兵王歸回請大家收藏:()兵王歸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