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陣斬夏侯淵_三國:從新野開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三國:從新野開始 > 第一百一十章 陣斬夏侯淵

第一百一十章 陣斬夏侯淵(1 / 1)

定軍山一役告捷,劉備旋即親率大軍進駐白水關。在這關鍵的軍事決策時刻,洛川脫穎而出,成為劉備首要谘詢的智囊人物。

軍帳之中,氣氛凝重而又充滿期待。劉備目光炯炯地望向洛川,開口問道:“洛川啊,如今定軍山已在吾等掌控之中,然後續戰局當如何謀劃?願聞先生高見。”

洛川略作沉思,神色從容地拱手答道:“主公,當下形勢,可充分借助定軍山這一關鍵製高點,施連環妙策。其一,可遣張飛張將軍率一支勁旅進擊固山,其目的在於截斷曹軍後路,此役重在牽製,作為偏師吸引曹軍主力的注意,行動中需謹記敵進我退之遊擊要訣,切不可戀戰,務求擾敵心智、亂其部署。”

洛川微微一頓,接著指向地圖上夏侯淵軍營的位置,眼中精芒閃爍:“其二,針對定軍山下夏侯淵的軍營,采取兩麵合擊之策。命趙雲將軍自東側發起攻擊,利用其勇猛善戰之威名,吸引敵軍兵力向東集結;而黃忠老將軍則自南側展開行動,初始階段,老將軍隻需派遣小股精銳進行數次襲擾,切勿強攻,待敵軍兵力因趙雲將軍的攻勢而頻繁調動、出現防禦漏洞之時,老將軍再把握戰機,迅速集結全軍,以泰山壓頂之勢全力猛攻,如此,則夏侯淵可破,敵軍必敗無疑。”

洛川一番話條理清晰,方略儘顯,眾人聽後皆點頭稱是,劉備亦麵露滿意之色,心中已有定計。

劉備微微頷首,目光深邃,眼中閃爍著思索的光芒,沉聲道:“此計甚妙,然曹操老謀深算、狡詐多端,難保其不會另有算計,我等行事定要加倍小心謹慎。傳令下去,全軍依計行事,不得有誤!”

趙雲與黃忠領命後,立刻奔赴各自營地,有條不紊地整頓兵馬,準備展開這場關鍵行動。

趙雲率領著麾下精銳之師,趁著夜色的掩護,悄無聲息地潛行至夏侯淵軍營東側。

此時,天邊剛剛泛起魚肚白,正是人最困倦、警惕性最低之時。趙雲見時機已到,猛地一聲令下,刹那間,鼓角齊鳴,喊殺聲震天而起。

趙雲身姿矯健,宛如一道銀色閃電,一馬當先挺槍衝入曹營。曹軍將士從睡夢中驚醒,倉促之間來不及穿戴整齊,便匆忙應戰。

趙雲槍法如神,所到之處槍花閃爍,曹軍士兵紛紛倒下,一時間竟被趙雲軍殺得陣腳大亂,慌亂不已。

而張合聽聞東側遭受攻擊,立刻披掛整齊,率領部隊迅速趕來抗擊。張合深知趙雲之勇,不敢有絲毫懈怠,他親自在陣前指揮,嚴陣以待。

趙雲見張合率軍前來,毫無懼色,反而愈戰愈勇,手中長槍如龍蛇舞動,與張合的部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

夏侯淵在營中聽聞東側殺聲震天,又得知是趙雲率軍來襲,心中大驚。他深知趙雲的勇猛,擔心東側防線一旦被突破,整個軍營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於是,他當機立斷,迅速派徐晃前往東側相助張合,試圖穩住戰局。

黃忠這邊,則嚴格按照洛川的計策行事。他先派遣幾支小股部隊,趁著夜色悄悄靠近夏侯淵軍營南側。

這些士兵們身手敏捷,行動迅速,待到接近軍營時,或彎弓搭箭,向著營中射去一波箭雨,或齊聲呐喊,製造出浩大的聲勢。

曹軍頓時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驚醒,以為是敵軍主力來襲,立刻嚴陣以待,紛紛向南側集結。

黃忠見曹軍已然中計,便迅速指揮小股部隊回撤,消失在夜色之中。

如此這般,反複數次,夏侯淵被這接二連三的騷擾攪得心煩意亂,卻又始終摸不清黃忠的真實意圖,無奈之下,隻能不斷從其他地方調兵遣將,加強南側的防守力量。

如此一來,營中的兵力分布逐漸變得不均衡,為後續的戰局埋下了隱患。

而在定軍山上,劉備與洛川並肩而立,密切關注著各方戰局的發展。

洛川眉頭微蹙,眼中閃過一絲憂慮,向劉備建言道:“主公,如今夏侯淵雖陷入困境,但困獸猶鬥,為防其狗急跳牆,拚死突圍,此時可命山上士兵多多準備擂木滾石,以作萬全之策。”

劉備深以為然,立刻傳令下去,命士兵們加緊準備防禦器械,確保萬無一失。

夏侯淵此刻已然腹背受敵,心中深知局勢危急萬分。他一麵心急如焚地派人向曹操求援,一麵強自鎮定,試圖重新組織兵力,突破這重重圍困。

然而,趙雲的猛烈攻擊和黃忠的騷擾戰術讓他首尾難以兼顧,軍隊的士氣也在這一次次的衝擊下逐漸低落,人心渙散,士兵們開始出現恐慌和不安的情緒。

曹操在得知夏侯淵被困的消息後,心急如焚,立即調遣大軍前來救援。但奈何路途遙遠,大軍一時難以抵達戰場,夏侯淵隻能獨自苦苦支撐。

就在夏侯淵苦苦支撐、焦頭爛額之時,趙雲見時機已然成熟,佯裝敗退,率領部隊緩緩向後撤去。

夏侯淵見趙雲軍撤退,求勝心切,未及多想便率大軍追出。他心想,這是難得的反擊機會,絕不能放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穿越三角洲,我成為GTI乾員 掏空仇家空間流放,親爹一家悔哭 神豪,但日常係 我們[暗戀] 惠妃不想養崽(清穿) 從夢魘肝到不可名狀 抗戰之我是一個工業人 重回宿敵年少時 國運:開局死諫,祖宗李二看麻了 戰帝換龍腰子,下山禍害老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