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二,沈易東就指揮大軍對唐國發起進攻。
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去,開始翻土播種,耕耘自己的土地,期待著豐收的到來。
事實上,這一點我在之前就已經有所預料。
如果,我隻是說如果伊軍在與唐國的戰爭中遭遇慘敗,被唐國軍隊擊退,那麼同樣會引發一場激烈的戰爭。
而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已經茁壯成長的糧食幼苗無疑將會遭受嚴重的破壞和糟蹋。
到那時,唐國的百姓們恐怕會有一部分人站在伊國這一邊,因為他們的生活和利益受到了直接的影響。
畢竟,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戰爭帶來的隻有破壞和損失,而他們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生計和未來。
但,同樣的道理,伊軍要進攻其他地方,難度也會增大。
……
三月十日。
沈易東很快上了一本奏書給我,他無法指揮這二十萬大軍。
與其說是不能指揮,倒不如說是分的太散,命令無法及時下達。
唐國與現在的伊國有很多接壤的地方,與寧、憫、奎、林、甘五州接壤。
他建議將戰場一分為二,將寧、憫的為一路大軍,奎、林、甘為另外一路大軍。
並且,他還舉薦,讓穀將軍作為另一支大軍的主將,從頭到尾都沒有提他要做哪路的大軍。
我知道他是避嫌,我也沒有那麼小心眼,讓他全權安排,但如果兩位主將意見不一,依舊以沈易東的命令為主。
並且,我更加的注重兩軍的後勤,其中有六成的糧草是由南封六州負責。
因為對唐國發起的戰爭,鐘尚書和程千餘連連上奏書,希望我能停止戰爭,讓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的時間。
但我拒絕了,打仗哪有不死人?
這個時機是最好的時機,過了今年,唐國會有其他變故。
保不準蘇毅拉攏了民心,保不準今年唐國風調雨順,而伊國會遭遇各種災難。
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就更應該發動戰爭。
保不準蘇毅發現了“紅衣大炮”的問題,決定親自打造,明年說不定就有二十多門的炮。
如果真是這樣,說不定明年,唐國還會主動向伊、北陵兩國進攻。
百姓或許以為我為了一己私欲而發動戰爭,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也有一部分是為了伊國的百姓。
當蘇毅打進來,我可不能保證自己的百姓會不會被唐軍當人。
再者,處於伊國位置的不同,他們也無法理解我的想法。
有時候發不發動戰爭還真不是我說了算,而是伊國到了必須發動戰爭的時候,現在的心軟,隻會要了我的命。
傷亡是肯定的,我無法避免這一點。我隻能給士卒、民夫足夠的賞賜,有功就賞,有過就罰,儘量不取他們的性命。
……
三月十一,北陵國也對唐國發起小規模的戰爭,北陵皇帝沒有來信質問我,這讓我很意外。
唐國,也是八個州,從南到北的名字是
宿、曲、巫、遂、卞、原、晉、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