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六。
我看到了傑的奏書,呲呀國在九月十四的時候就向十萬大山進攻。
如果說十萬大山的野蠻是不受教化,還能說上兩句話的野獸,那呲呀國的人就是真正的野獸,連簡單的說兩句都做不到。
戰爭剛剛開始,場景就已經相當慘烈——至少奏書上是這麼說的。
僅僅三天,伊軍就死了三千人,十萬大山達到七千人,呲呀過付出三萬多具屍體。
戰損比為一比三,這樣的比例我不太滿意,雖然這樣算是可以抵擋呲呀國的進攻,可付出的代價是否大了一點?
呲呀國已經攻占大約四個郡的地盤,其中傑所在的“百索區”就失去了一郡之地,十萬大山丟了三郡。
這不是因為伊國和十萬大山太弱,而是有意放敵軍進來。
當然,呲呀國的強大是毋庸置疑。
呲呀士卒進到十萬大山,傑他們就有熟悉地形的優勢。
行軍打仗,不能太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額!雖然十萬大山裡根本就沒有城池。
同時傑也希望,朝廷能給予十萬大山一些甲胄和武器,武器不限,甲胄最好能過五千,要不然,憑借十萬大山簡易的粗糙武器,難以抵擋呲呀國。
到那時候,十萬大山反而成為累贅。
武器倒是還可以,武器從南封六州的府衙勻一些出來。但甲胄實在難以打造,我要是有那麼多甲胄,早就給自己的軍隊了。
不能讓我一個人苦惱,隨後就把任務交給底下的官員。
……
北陵方向。
北陵皇帝讓川穎州調出四萬大軍南下,等他們到常旭州的時候,南相州已經歸屬於伊國。
穀將軍率先向東和蕭破武夾擊壽州軍隊,之所以這麼做,我的猜測是因為糧草的問題。
北陵國的民心實在太齊,哪怕打下了南相州,百姓暫時低頭歸順,實際上隻要稍有不對勁,他們就立刻叛變。
隨著越打越處於北陵國的腹地,北陵國百姓的忠誠就越高。
北陵國,隻有他打彆人,哪有彆人打他的事發生?
北陵國百姓的骨頭帶著一股傲氣,他們堅信現在的局麵和之前唐國交戰差不多,隻是比蘇毅帶著歸一門席卷北陵國壞一點。
之前蘇毅攪動北陵的時候,我怎麼就沒見到他們這麼忠心?
我好像有些明白,或許恰恰是因為蘇毅的攪動,使得之前早有反意的人都站了出來,導致現在看到的都是對北陵國忠心的人。
把沿海的壽州也打下來,就可以利用船隻運輸糧食,直接跳過北陵國不相關的地方。
在這個過程,就沒有北陵國的將領想去攻打長建城,實在是太高,太雄偉。
朝邵歐倒是組成百來騎兵,不斷出城襲擾北陵國的糧道,遇到糧食,基本就是一把火的事。
……
赤昭國,他居然蠢蠢欲動,我知道,該給赤昭國找點事做。
先是讓被收買的一半赤昭國官員勸說赤昭國皇帝兵進伊國,或者趁機欺負北陵國,打下幾個州。
然後在讓職位合適,對伊國還算忠心的赤昭國刑部侍郎查明真相。
什麼真相?
自然是那些勸說與伊國決裂的官員明麵上是伊國收買,實際上真正是受到北陵國指使。
營造一幅,北陵國打著伊國的旗號,在赤昭國收買官員,意圖拉赤昭國下水,共同抵禦伊國。
這樣操作並不難,隻需要一個忠心耿耿的伊國細作,讓他“不小心”被抓,承認自己是北陵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