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曆經數次考試,今天來到這裡,所為何來。
這話實際上更多的是我對自己說的。
我在去年高考報誌願的時候,報了西語係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當時的想法還是有一些模糊的。
今天我又考上了英語語言文學專業英語語言學方向的研究生。
直到今天,我對自己的選擇,才感覺有了一些清晰的認識。
這主要得益於我這幾個月在京城大學的學習。不僅有老師們的教導,而且學校的圖書館裡也有那麼多的書籍。
一直以來,西方和非西方之間,存在著一種知識的不平衡。
一個華夏大學生,可以對西方主要作家和詩人如數家珍;但反過來,一個西方大學生甚至專門研究文學的學者,往往對我們華夏最重要的詩人和作家們知之甚少。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極不公平的現象,也是應該改變的現象。
其實,在17、18世紀,西方對華夏的看法,還是非常正麵的。當時西方人特彆羨慕華夏,他們認為華夏人已經實現了柏拉圖的那個關於“哲學家為王”的夢想。
後來,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華夏開始變得積貧積弱。再後來,西學東漸,西方再也不願意從正麵去了解華夏了。
除了這種心態上的問題,另外最主要的,還是文化上的差異,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語言文字上的不同,對東西方的文學作品上的相互翻譯造成的影響也非常大。
比如,在詩歌的翻譯上,我總覺得華夏這種單音節的字比起西方歐洲的那些多音節的詞,是有著天然的優勢的,所以華夏自古以來是詩的國度,我們的文學和藝術都是詩化的。
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的古體詩翻譯成西方的文字,就很難翻譯出那種“氣韻生動”的效果。
反過來,西方的詩翻譯成華夏的文字,很多詩翻譯出來以後,卻是錦上添花了。甚至有些詩,說句不好聽的,翻譯成我們的文字之後,真的是點石成金了。
詩歌很難互譯,但小說卻是好的多了。
此外,文學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一些哲學思想,一些哲學的命題觀念,也很難翻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比如,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這如何翻譯呢?這其中有三個“道”。
翻譯成ay,也就是道路,那肯定不行。
這個“道”是一種最高的觀念,很難用西方文字翻譯過來,ay太局限了,“道”不光是“道路”。我覺得這裡的“道”字是沒辦法翻譯的。
我覺得也許可以把它翻譯成“daothatcanbedaoedisnotthenstantdao”。第二個“道”本來是個動詞,英文裡沒有“daoed”這個詞,我為了重複“道”,專門解釋“道”就是說話的意思。
當然這種想法,還要請各位老師指點。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所以我覺得,我現在選的這個專業,這個研究方向,是有一定的使命感的。
對此,我想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就是:
鶴立蛇行域外傳。
這個鶴立蛇行,就是曆史上唐玄宗見到梵文的時候,他對外文的第一印象。
我小時候,幾歲的時候看到英文字母也是這個印象,我那時候已經能看書了,當然看的是中文書,我覺得這些字母怎麼跟我們的方塊字不一樣啊?
鶴立蛇行域外傳,這7個字,旨在借助“鶴立蛇行”的外國文字,將華夏的文化傳播到海外,讓外國讀者真正能夠了解華夏的文化,包括文學曆史的豐富的內容。”
喜歡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請大家收藏:()重生1977,娶了女兒國國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