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這些海外在內地的教育慈善基金,季宇寧印象最深的是邵先生的那個邵易夫基金會。
邵先生是在71年讓他的邵氏兄弟電影在香江上市。73年,他就成立了這個基金會。他是在85年跟內地的教育部開始合作,在各地到處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樓。好像到他去世的時候,蓋了6000多個。
他這個基金會截止到邵先生107歲去世的時候,向內地的捐款達到了將近48億港幣。
邵先生從60年代開始,在香江就是以孤寒吝嗇出名,連帶著他的紅顏知己方小姐在香江也幾乎沒人說她的好話。
但是邵先生在內地的口碑卻是很好。
可見捐錢有捐錢的好處。
季宇寧的錢,如果不通過基金會捐出去,那他就得向北美聯邦稅務局交稅了。
他這個注冊會計師可是以多交稅為恥的。
另外,季宇寧現在已經在海外創業,他收購麗的電視台,估計高層已經知道了。
而且前一段他去柏林參加電影節並獲得金熊獎,現在估計內地的電影圈也知道了。
電影圈知道了,那文藝圈基本上也就知道了,所以他捐錢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堵大家的嘴。
省得有些人吃飽了撐的,亂嚼舌頭。
不過他做教育慈善,可不想學那位邵老板,那位邵老板的方式就是在學校裡蓋樓,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樓。
但是呢,邵老板每個樓,最多隻肯出一半的錢,最少是出三分之一的錢,就是邵老板所謂的“多一點少一點”的那個方式,很有邵老板的個人風格。
季宇寧覺得目前內地最緊迫的,是貧困地區的教育,而且是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所以他準備采取前世80年代末的那種希望工程的方式,主要內容就是資助困難學生,援建希望小學。
他覺得如果這一輩子能把這個希望工程提前8年進行,那真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3月2日,季宇寧回到了斯坦福大學,他今天是去考試的。
他現在每個學期開的課程,主要是采取自學的方式,到時候他就去考試。為了拿學分。
他的指導教授米奇約翰遜教授對他倒是很放手,這也是斯坦福大學的教學特點。
約翰遜教授也參與了季宇寧的麒麟電子公司微處理器部門和斯坦福大學合作的那個risc處理器的開發工作。
季宇寧參加的博士項目,也就是他發明的那種計算機語言的規範化,這項工作他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拿出成熟的方案,不過這項工作還是要有賴於外部的推動,所以他對於完成他的最終博士論文很有信心,但並不著急。現在隻是湊學分的問題。
當天考試結束後,季宇寧又申請選修了半導體相關專業,他的目的是學習化合物半導體氣相外延生長法。
而兩種氣相外延生長法,他隻學其中的金屬有機化合物氣相外延生長ovpe)法。
這是他為未來的藍光ed的研發做準備的。
實際上藍光ed的研發工作也就是分兩步,首先是製成平坦如鏡的高質量的氮化镓單晶體。解決了外延生長問題之後,第2步工作就是摻雜的問題,使其變成p型半導體。
ovpe法。
ovpe裝置。
80年代初期,這種裝置還是買不到的,隻在一些大學裡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