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香江電影都是緊跟市場。
在香江拍電影,也是緊貼著市場拍的。根據市場的需求,決定電影的生產。拍什麼,怎麼拍,完全取決於市場。
一句話,就是市場需要什麼電影,就拍什麼電影。
所以香江電影,是商業片占絕對主導地位。
雖然這兩年在香江電影界,也興起了所謂的“新浪潮電影”,但“新浪潮”的那些導演拍的電影,在香江電影市場完全掀不起什麼浪花來。
香江畢竟還是太小,電影市場也比較小。
即便有外埠的發行,比如日本,比如東南亞等地。但外埠發行的好壞,也是首先取決於香江本土市場的票房。
這和北美好萊塢是不一樣的。好萊塢電影市場畢竟還是大,除了商業片占主導之外,好萊塢也存在獨立導演拍的一些藝術片,這些藝術片在北美電影市場,仍然是有一部分份額的。
所以香江電影界這些年來已經形成一個定論,那就是想要掙錢,就隻能拍商業片。
文藝片除了能拿獎,卻不能保證票房,所以很實惠的香江人,隻認錢的香江人,基本上很少有拍文藝片的。
這也是這些年來,香江參加歐洲三大電影節很少的原因。
季宇寧這部電影《香江製造》的成功,改變了香江電影人的這一思維定式。
很多香江電影界的人這才知道,原來一部電影完全可以像《香江製造》這樣,既拿大獎,也掙大錢。
電影《香江製造》在參加柏林電影節期間,在電影的放映權交易過程中,憑借出售其在歐洲的放映權,一下子就掙了上千萬港幣。
而這部完全沒有專業演員的電影,據說整個投資,隻有小幾十萬港幣,那這樣,這部電影在還沒有在香江院線上映的情況下,就已經贏得了二十幾倍的投資回報。
當然這些投資,沒有把季宇寧這個老板作為監製、編劇、導演、配樂、主題歌創作並演唱這些都計算在內。
如果算上在香江邵氏院線首輪上映這30多天的票房的分成,這個分成有將近500萬港幣。
還有發行的這部電影原聲唱片的收入。
這部《香江製造》目前取得的收益,已經有差不多2,000萬港幣了。
這還沒算未來在東南亞,在海峽對岸以及日本,還有在北美發行的收入呢。這才是這部電影首輪放映收益的大頭呢。
之後,還有電視收入,還有錄像帶收入等等。
很多人預估,這部電影最終取得的收益,或者是投資回報,應該能夠達到大幾十倍,甚至近百倍。
如此算來,這部小投入的電影,應當是香江電影曆史上迄今為止最掙錢的一部電影了。
3月底4月初的時候,電影《香江製造》,以及它的製造者季宇寧,就成了香江電影界或者娛樂圈最受關注的那個人,堪稱是“當紅炸子雞”。
連帶著這段時間,連續幾期的《麒麟影視周刊》,都是剛一發行,就被一搶而空。它的銷量也很快就遠遠領先於香江另外一家專業性的電影期刊,《電影雙周刊》。
清明節過後,麒麟電視台舉辦的《香江好聲音》節目,也開始進入宣傳和報名階段了。
香江,九龍,旺角。
彌敦道。一處屋村大樓裡。
“阿梅啊,你去報名了沒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