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的一段時間,
皇帝離開了五柞宮。
他開始巡視起屬於自己的陵邑。
陵邑,
是漢朝開創的新製度。
當皇帝的陵墓修建起來以後,為了表示重視,漢廷會把一些地方百姓,遷移到陵墓附近,建立起新的城邑,守護著死去的漢家天子。
這項製度是很好的,
起碼它端出了“孝”這個令人信服的理由,能夠理直氣壯的遷移地方豪強,削弱他們在當地的力量,讓朝廷的權力得到延伸。
隻是,
在皇帝持續不斷的各種折騰後,豪強早已應遷儘遷了。
更何況皇帝的陵墓廣大,旁邊還有許多臣子的陪陵。
這讓陵邑的規模也跟著擴大,遷移來的人口跟著增多。
天底下哪裡還有多餘的豪強,來填充這座龐大的陵邑呢?
因此,
當皇帝到來的時候,
他見到了一些形容消瘦的人。
這跟他想象中的很不一樣。
畢竟在皇帝看來,既然遷移的是豪強,那麼他們囤積的財富,除去被朝廷拿走的那部分,其他的自然要花費在新的居住地上。
用被遷豪強的錢,
建設自己的陵邑,讓自己死後也能感受到旁邊的繁華和熱鬨,滿足他那放縱不羈的天性,
這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
但為什麼,
為什麼這些人會這樣消瘦呢?
當皇帝發出疑問的時候,那些人便說,“我們是附近的人家,為了謀生,自願遷移過來的。”
在衛霍去後,
皇帝仍舊在堅定的打擊匈奴。
但那兩顆璀璨無比的將星隕落後,大漢再也沒有取得像漠北之戰那樣震撼的戰果。
一些漢將也在後續的戰事中,或死或降。
這讓大漢的軍隊基礎,位於長安周邊六個郡的良家子們,也被大量消耗。
而當青壯失去後,周邊留守的老幼婦孺,又該如何?
替皇帝守陵,
這是一個說起來臉上有光的事情,朝廷對於諸多陵邑,也屢屢施以恩遇。
所以有些人願意離開鄉土,遷移到這裡。
底下的臣子對此,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因為豪強不夠用了,自然需要百姓頂上。
不然皇陵周邊冷冷清清的,
臣子家裡也會跟著冷清起來。
皇帝聽了他們的理由,沉默了許久。
他喃喃道,“陵邑都這樣了,其他地方又會是什麼樣子?”
隨即,他下了新的命令,要去周邊的郡縣看一看。
於是車輪滾動起來,帶著由於老邁,已經很久沒有出來四處遊玩、觀看民間風景變幻的皇帝,走過很多地方。
皇帝一路看去,隻一路沉默。
他坐在那華麗的車架上,閉著眼睛,不知道在想什麼。
等到回到宮中,
皇帝才沙啞著開口,對霍嬗說,“你是冠軍侯的子嗣,心裡對打仗是怎樣的看法呢?”
霍嬗是上過戰場,立過軍功的。
他享受戰爭帶給霍家的榮耀,本該像秦時那些飽嘗軍功爵製好處的權貴那樣,支持這“立身之本”。
但他卻說,“打仗是一個國家必行的事。”
“但一個國家如果想要強盛,就不能隻會打仗。”
皇帝聽了他的話,看著軟墊仰起了頭,神色看上去有些疲累。
他忽然換了個話題。
“你知道那位來自夏國的惠安大師嗎?”
“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