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陸羽鴻跟白止樺在桑波畫室看唐卡。白止樺看不懂,陸羽鴻卻因為其雄厚的美術功底,對那些畫入了迷。忽然,他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而他的背後,有一雙眼睛正在盯著他。就在他轉身回眸的瞬間,他被吸入畫中,落入了一片藍色的水域。
千萬條鱗美牙尖的小魚向他湧來,開始啃噬他的身體。其中一條小魚鑽進了陸羽鴻的肚臍,銜出了一顆白色的東西。
幻境瞬間消失了。
陸羽鴻回過神來,低頭朝著自己的肚子看了一眼。他看到自己完全正常,衣著完整,並無異恙,便放心抬頭,繼續看起了牆上的畫:
這是一幅敘事畫,畫中一位異域女子正在一麵鏡湖的上方,與一條白色金鰭的長龍纏鬥。女子長著六條手臂,懷裡抱著一個嬰兒,手裡舉著一把草。她的另外四條手臂,一手舉著鈴鐸,一手握著金剛杵,一手持一柄金色的蛇形短刀,一手繞著一把類似鞭子一樣柔軟的螺旋劍。
陸羽鴻看見那個嬰兒的肚臍之上,蓋著一片白色的圓狀石片,與他剛才幻境中肚子裡被魚兒取出來的那片非常相似。他想確認剛才背後的那雙眼睛是來自於哪裡,於是再次回眸,但卻發現那邊牆上根本就沒有掛任何畫作。
陸羽鴻收回目光,揉了揉自己的雙眼。一位身著藏族傳統服飾的中年女子,走到了他的身邊。
她用非常不熟練的漢語對陸羽鴻說道:“你身上有冬淩草的香氣。”
陸羽鴻驚訝的轉過頭,仔細打量了這位藏族媽媽。這位媽媽的聲音,好像是從喉嚨底部直接發出來的,陸羽鴻需要仔細辨認,才知道她在說什麼,但也就幾乎在同時,他好像瞬間明白了什麼。他指著畫像上那株草問道:“這是冬淩草?”
媽媽點頭,回答道:“畫的是佛母鬥龍神的故事。”
陸羽鴻:“佛母懷中抱著的嬰兒是誰?”
媽媽:“是吃了龍子的大鵬鳥。”
陸羽鴻定睛再瞧,發現那名嬰兒的手臂處果真勾出來幾條白色的小絨毛,這樣解讀起來,應該是還沒有長成翅膀的胎毛。
陸羽鴻又問:“既然是大鵬鳥,為什麼要畫成人的樣子?”
媽媽解釋道:“它轉世做了人類的孩子。”
陸羽鴻:“他肚子上的白色石片是什麼?”
媽媽:“大鵬雖然轉世,他的身上依然帶有龍和鵬的獨特氣味。佛母用冬淩草製成的石母悶住了那孩子的神闕。龍神就發現不了自己孩子的氣味。”
陸羽鴻:“所以這幅畫實際上講的是佛母用冬淩草救大鵬鳥的故事?”
媽媽點頭。
陸羽鴻悵然道:“大鵬雖然得救了,但是龍神的孩子卻回不來了。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就好像老鷹吃蛇,救誰似乎都是錯。大自然物競天擇,不應該過多乾涉。”
媽媽道:“你認為佛母應該放任龍神將那大鵬吃掉嗎?”
陸羽鴻沉思片刻後,點頭道:“大鵬若是為了生存啄食龍子,龍神亦可為了生存活吞大鵬。但是,如果龍神隻是為了報仇的話……”陸羽鴻搖頭道,“我覺得龍神在造業。或許,這才是佛母會出手相護的本因。”
媽媽道:“如果,龍神一定要奪回自己的神子呢?”
陸羽鴻:“都被大鵬吃了怎麼回來?”
媽媽:“修回來。”
藏族媽媽說完這三個字,忽然化霧蒸騰升起,陸羽鴻這才看清她的下半身,正是一條白色金鰭的龍尾。陸羽鴻很奇怪,明明此情此景很恐怖,他卻感覺不到一絲害怕。他抬頭問道:“你就是畫中那條龍?”
龍神點頭,同時伸出龍爪將陸羽鴻的胸腔扣住。
陸羽鴻再次問道:“我是佛母手上懷抱的那個嬰兒?”
龍神再次點頭。
陸羽鴻又問:“要怎麼做才能還你孩子?”
龍神回答道:“交出龍珠,讓我重新修煉。”
“那你拿去吧。”陸羽鴻幾乎是不假思索的就回答道。
龍神搖頭道:“如果它在你的身上,我還用跟你說半天人話,多費口舌做什麼?”
陸羽鴻聞言,無奈歎道:
“冤有頭債有主,它不在我身上,你怎麼知道是我吃了你的孩子?”
龍神:“你的神闕有佛母給你的冬淩草石母。”
陸羽鴻覺得沒道理,他隻是從小身上就有這個味道,他的肚臍眼上明明什麼都沒有。
陸羽鴻:“會不會你找錯了?所以才會沒有?”
龍神怒吼一聲,道:
“不可能~~~!!!”
她張開血盆大口,吐出三個字如同旋風一般吹散了陸羽鴻前額的劉海。
陸羽鴻搖頭道:“你凶我也沒用啊!我都在你手上了,想怎麼辦你隨便辦。關鍵是,你找不到對的人,你不是一樣修不回你孩子?這樣,你告訴我怎麼弄,我幫你去找孩子?”
龍神又咆哮一聲,對陸羽鴻道:“還不了我龍珠,就給我你自己。”
說完,她就拿出一副鐐銬將陸羽鴻的脖子拷了起來。然後用鐵鏈拴在了自己腹部的圓環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陸羽鴻好奇的看了一眼那隻圓環,他似乎在哪裡看過……
龍神將他捏在爪子裡,就要騰空而起。陸羽鴻連忙問道:“你要帶我去哪裡?”
龍神:“去見佛母,用你換回我的孩子。”
佛母?!見佛母?陸羽鴻這才想起來找白止樺。但是當他環顧四周時,他才發現:
原來從始至終,他都沒有回過現實。
他在不知名的域裡,因為莫名其妙的理由,被一條母龍拴住了脖子。
與此同時,陸羽鴻在看畫的時候突然之間倒地不省人事,讓白止樺驚慌失措。他抬頭招呼畫室中其他畫畫的人過來幫忙,哪裡知道大家都是見怪不怪。其中一個漢語比較好的學生對白止樺說道:
“他能回來就是命不該絕。他回不來,就是被神佛請去了結業障。都是好事,隨緣淡定,莫須驚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