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今年年底更好的事情來了,城主大人免費給孩子們書讀,讓孩子們上學堂讀書!讀書那是多體麵的事情啊?吳庫出身貧苦,一輩子也沒上過一天的學,最崇拜的就是讀書人。每次看到讀書人,他都是畢恭畢敬陪在一邊,不敢隨便說話。就連他大兒子和小女兒的名字,都是他花一百文錢請一個秀才幫取的。
聽說在城主大人的產業裡做事的人,隻要讀過書認識字,一年兩年下來都會提拔成主管,拿三兩,甚至四兩銀子的月錢,前途和文盲大不一樣。以前吳庫畢竟隻是個賣油的,出不起束脩錢,沒法供兩個孩子讀書識字。但如今城主免費給孩子上學堂了,這樣的好事吳庫不會錯過,他早早就往官廳裡去報了名。官廳裡的人說這讀書男孩女孩都可以讀,男孩一個班,女孩一個班。不過第一批隻讓八歲以上的孩子入學,吳庫的大兒子去讀,小女兒再等幾年。
十二月二十,學堂就開學了,吳庫的長子便去學堂裡讀書了。隻用了兩天,兒子就學會了寫名字。吳庫見兒子會寫字了,興奮不已。他拿著兒子寫的字到城北集市裡四處炫耀,到處告訴彆人這是自己兒子在學堂裡學的。那些看了吳庫兒子“書法”的人都誇吳庫兒子有出息,讓吳庫十分自豪。
這一天,吳庫收攤前又在外麵炫耀了一通兒子的“書法”,這才回了家。到了家裡,吳庫一進門就看到兒子在桌子上用清水練寫字,他頓時喜上眉梢——兒子這麼用心讀書,要不了多久就能識文斷字了,那豈不是要出息了?以後兒子長大了若是能給將軍大人做事,豈不是也能當上個主管?
吳庫把賣油車推到廳堂牆邊,走到桌前和兒子問道:“兒子,你寫的這是什麼字?”吳庫的兒子抬起頭來,說:“這是今天先生新教我的字,便是爹的名字,吳庫的庫字!”吳庫聽到這話笑逐顏開,說道:“爹都不會寫自己名字呢,你倒是會寫了,真出息!”吳庫的兒子抽出一張紙,說道:“爹,我教你寫名字!”吳庫聞言一喜,說道:“好,兒子,你教爹寫名字!”
吳庫的兒子拿出一張白紙,將毛筆蘸了墨在紙上寫了吳庫的名字,把那兩個字交給吳庫,說道:“爹,你拿根筷子對著我寫的字練吧。”吳庫見兒子寫字寫得熟練,樂得眉開眼笑,說道:“好!好!我兒子真本事,將來一定比爹有出息!”
鏜床是用來給有孔工件的孔洞進行加工的機床,早在前幾年就出現了,是用來加工家具的。作為一個設計師,楊鵬當然知道鏜床的原理。楊鵬如今已經作出了軸承,做出鏜床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楊鵬做的是人力鏜床。鑄造了幾個齒輪做傳動裝置後,楊鵬將人力轉動的旋轉力傳到了鏜杆上。在軸承中轉動的鏜杆十分穩定,鏜杆高速旋轉中逐漸向前運動,就能逐漸擴大加工物的孔洞。
用鏜床來加工工件上的孔洞,比用鑽頭來鑽孔精確的多,能鏜出精度更高的孔。楊鵬做出的鏜床是用來做燧發槍槍管的,鏜杆楊鵬使用的是自己能搜集到的最好鋼材——精鋼。雖然沒有合金鋼,但淬火再回火後的精鋼切削熟鐵是沒有問題的。
楊鵬帶著十個鐵匠在鐵匠鋪裡忙了十五天,做出了大宋的第一台鏜床。做好了鏜床,楊鵬在鏜床上為槍管做好了專門的固定槽,讓槍匠用鏜床鏜槍管。槍匠們先用細鏜杆鏜,再用粗鏜杆鏜,用了一天時間就鏜好了一根槍管。
槍管鏜出來了,看上去挺好,但楊鵬心裡沒底。他讓槍匠用尋常用藥量四倍的火藥檢驗鏜出來的槍管,發現火藥炸過後槍筒沒有裂紋,沒有問題。試驗成功後槍匠們圍著鏜床左看右看,為城主大人製造出這麼精巧的機械讚歎不已。城主大人一定是魯班投胎轉世,否則怎麼會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發明一個新物事出來?
跟著城主大人做事,前途似錦。“大人高明!”“城主大人真是神仙一般的人物!”“我造鳥銃造了幾年了,還不知道可以這樣做槍管!”聽到工匠們的讚歎,楊鵬得意地笑了笑。有了這鏜床,燧發步槍的製造速度可以極大提高。現在一天就能鏜好槍管,一個槍匠隻需要七天就能完成生產一把燧發步槍的全部工序。比起以前一個月製造一把步槍的速度,鏜床能讓速度提高三倍。
以前沒有鏜床,楊鵬隻能靠雇傭更多匠人來做燧發槍。實際上楊鵬已經把周圍幾個州縣的工匠搜羅一空,再雇傭更多槍匠要去京城或者山東了,這種思路的操作性和成本都十分不理想。但有了鏜床,槍管就快多了,楊鵬也不需要繼續擴大自己的槍匠隊伍了。
做出了鏜床,楊鵬仿佛已經看到幾千幾萬把燧發步槍堆積在倉庫。有了更多的步槍,士兵們就能組織更多的打靶訓練,不怕打靶太多報廢槍支。因為經常打靶訓練,如今一萬老兵的燧發步槍都快接近使用壽命了,需要裝備新槍。再加上一萬新兵需要大量的打靶訓練,訓練需要的槍支數量是很大的。
報廢的槍支用料是可以拆開來回收的,槍支的各個部件可以分彆回爐重鑄,等於報廢的槍支重新製造不需要多少材料費,隻需要人工費。而鏜床讓造槍的人工費大大降低了。所以槍支報廢重造就不需要多少銀子。楊鵬立即讓五百個工匠全部停止了米尼步槍的製作,全部組織起來製造鏜床,要在一個月內造出一百台鏜床。隻要有了一百台鏜床,五百工匠們輪流使用鏜床,就能在一個月內生產兩千多把燧發步槍,滿足倆萬八千士兵的訓練需求。
十一月中旬,城主的氣溫已經很低,寒風呼嘯。城北的土窩子已經無法幫助難民們抵禦嚴寒,到處漏風。好在給難民們的房子已經建好了——楊鵬九月份在周圍州縣招募了一千五百泥瓦匠,加上難民們自己動手給泥瓦匠們打下手出苦力,兩千多戶難民家庭的新房子已經全部在十一月中旬建好。
難民的房子鋪著瓦頂,防雨防風沒有問題,但為了趕工期,房屋的磚麵上沒有塗石灰。水泥磚牆裸露著,看上去沒有那麼美觀。不過難民們沒有那麼多講究,他們之前在家鄉住的大多是漏風漏雨的茅草頂土屋子,能住上磚瓦房子已經非常高興了。
以後等難民們收獲了糧食,生活富裕起來,再找人塗白石灰也不遲。不但如此,給難民們修建的屋子也比較小,一千五百泥瓦匠一共建了三千二百間屋子,算下來要三個難民合用一間屋子。不過這也不是大問題:給貧民們建的屋子聚集在小村子裡,在屋子和屋子之間留有很大的餘地。等第一年應付過去了,第二年等貧民們收獲了糧食得了銀子了,就可以在預留的空間上擴建屋子。
另外,難民們棉被棉衣不足。雖然被契丹兵掠去時候難民們也是帶著棉衣棉被的,這是窮人家唯一值錢的東西了,即便被契丹兵掠到遼東去他們也會帶著棉衣棉被。但以天京新城的標準來看,這些大宋窮苦貧民們的棉衣棉被就十分寒磣——破破爛爛的棉衣,幾個人合用的棉被。靠這樣的裝備過冬,挨凍是難免的。
楊鵬不想自己領地上有人凍病凍死,十月份就讓人到周圍各州縣買了六千張棉被,又訂做了六千套天京新城士兵穿的製式棉襖,棉襖上染著大大的天京二個字。這些東西到了十一月中旬到位了。楊鵬把它們送到了貧民們的村子,分發給貧民們。這些棉襖都是寬大的,貧民們湊合湊合都能穿上去。當然楊鵬也給貧民們發了針線剪刀——棉襖尺寸差太多的話就自己動手改一改尺寸。宋代的女人都是會做針線的,改一改衣服都是會的。
農民們聽說城主大人發過冬的衣服,歡天喜地領了去了。鄭暉組織吏員記錄哪家哪戶領了幾張棉被幾套棉衣——這些過冬裝備楊鵬也不是白送給貧民們的,這些棉被和棉襖楊鵬花了五千兩銀子,是要農民第一年收了租子後就歸還給楊鵬的。農民第一年種春小麥,估計每戶能收入二十三、四石糧食,五口之間刨去吃食還能餘下十石糧食換二十兩銀子,買一些棉衣棉被都是買得起的。
見貧民們過冬準備不足,各種用度都不足,楊鵬怕農民們缺過冬的雜用物資,乾脆又每戶借了五兩銀子給農戶,讓他們缺什麼就自己找商販購買,約好來年收了麥子時候用糧食還錢。農民千恩萬謝地拿了銀子,卻一個個不舍得用,都存了起來。不過手上有了錢,這些貧農真遇上困難了就有了依仗。安頓好農民,天氣立刻就轉冷了,寒冬來了。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