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呼嘯,李銘站在高台上,望著遠處此起彼伏的旌旗。經過一係列的爭鬥,天下大勢已經漸漸明朗——曹操、孫權、劉備三家分立,正式拉開了三國鼎立的帷幕。
"稟報主公,最新戰報。"程虎快步走上高台,遞上一份竹簡。
李銘接過仔細閱讀。曹操已經正式遷都許昌,並任命曹丕為太子,顯然是在為建立魏國做準備;孫權在江東稱公,整頓水軍,儼然一副割據之勢;劉備也在新野站穩腳跟,正積極籌劃著奪取荊州。
"有意思。"李銘冷笑一聲,"三家都在為稱帝做準備啊。"
程虎有些擔憂:"主公,這對我們來說是好是壞?"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李銘胸有成竹,"三國鼎立的局麵,正好給了我們周旋的空間。"
正說著,又一名斥候匆匆趕來:"主公,江東有異動!"
原來,孫權正在大規模擴充水軍,並在沿江各處設立糧倉。這明顯是在為進取荊州做準備。
"傳我軍令,"李銘沉聲道,"密切關注江東的動向,但不要輕舉妄動。同時,給劉備那邊送個消息,就說孫權可能要對荊州下手。"
安排完這些,李銘立即召集心腹謀士商議對策。
"諸位,現在的局勢跟以前大不相同了。"李銘在沙盤前來回踱步,"三家分立,意味著爭霸的序幕已經拉開。我們要在這個大局中找準自己的位置。"
郭嘉第一個發言:"依我之見,三家各有優劣。曹操兵強馬壯,但內部並不穩定;孫權地利獨厚,卻少有良將;劉備雖有名將,但根基太淺。"
"說得對。"李銘點頭,"所以我們要利用他們的這些特點。"
他在沙盤上指點著:"曹操現在主要精力在北方,短期內不會南下。孫權和劉備都覬覦荊州,必定會有衝突。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漁翁得利。"
"那具體該如何操作?"賈詡問道。
李銘露出高深莫測的笑容:"首先,要讓他們互相牽製。我已經派人分彆接觸三家,傳遞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讓他們互相提防。"
"其次,"他繼續說,"要在三家勢力範圍內都埋下暗子。這些暗子平時不動,但在關鍵時刻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李銘的聲音變得嚴肅,"我們要在三國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既不能完全依附任何一家,又要讓每一家都覺得可以爭取我們。"
眾謀士聽完,都暗暗佩服主公的遠見。這確實是在當前局勢下最明智的選擇。
就在這時,陳平匆匆進來:"主公,有幾個重要情報。"
第一個情報來自許都:曹操正在籠絡北方世家,準備建立新的政權體係。
第二個情報來自江東:周瑜向孫權進言,說要儘快占領荊州,否則就會被劉備搶先。
第三個情報來自新野:諸葛亮建議劉備立即進取荊州,以獲得立足之地。
"很好。"李銘沉吟片刻,"三家都按照我們預期的方向行動了。"
他立即寫下三封信,分彆派人送往不同方向。每封信都經過精心設計,既表達了合作的意願,又暗含著某些威脅。
"主公這是"程虎有些不解。
李銘解釋道:"三國既立,各家必定要拉攏援手。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出擊。讓他們都以為可以爭取我們,實則我們在利用他們。"
夜深了,李銘獨自在賬中思考。案頭的地圖上,已經清晰地標注出了三國的勢力範圍:
北方的曹魏,占據中原腹地,兵強馬壯;
東南的孫吳,擁有長江天險,水軍稱雄;
西部的蜀漢,雖地域較小,但將才濟濟。
"真是有趣的局麵。"李銘自語道,"三足鼎立,看似平衡,實則暗流湧動。"
他清楚,這種平衡是極其脆弱的。任何一方的輕微動作,都可能打破這個平衡。而他要做的,就是在這個微妙的平衡中尋找機會。
第二天一早,李銘召集各部主官,部署新的任務。
"從今天起,要特彆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加強情報工作,密切關注三國動向;第二,各部隊要嚴格訓練,隨時準備應對變局;第三,囤積糧草物資,為可能的長期作戰做準備。"
眾將領鄭重應命。他們都感受到了主公話語中的緊迫感。
正說著,又有密報送到:曹操派人南下,似乎在試探各方態度;孫權在建造大型戰船,顯然是在為水戰做準備;劉備則在暗中聯絡荊州世家。
"很好。"李銘滿意地點頭,"事情正在朝我們預期的方向發展。"
他走到沙盤前,重新布置棋子。在這個新的局麵下,每一步都要格外謹慎。
"記住,"他對眾人說,"現在最重要的是穩住,不要輕舉妄動。等時機成熟,我們自然會有所行動。"
傍晚,李銘接見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這是一個來自許都的商人,實際上是曹操派來的密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