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廢報紙、紙片子、娃娃寫完字的爛本子,也可做引火之物。
硬柴,就是那些質地堅硬、密度很大、相對耐燒的柴火。農村遍地都是柳樹、楊樹、榆樹,它們的嫩樹梢被砍下來,捆成一捆一捆,就是絕好的硬柴。
江文和江淮南撿的是荒郊野外腐朽的死樹,檸條棍子,都是“柴火之源”。
農村人們不論是地裡勞動,還是放羊歸來,都要順手撿一些,隨手折幾根柳條兒或榆樹梢,捆好背回家。
如果地麵上沒有,那就刨死樹根,地麵之下,樹木龐大的根係體量之大會讓你“收獲滿滿”。
俗話說得好:人勤生富貴。
手腳勤快的人有空就撿拾柴火,穰柴硬柴分門彆類、錯落有致,長的短的中等的,個頭差不多,長短各不同。
單個燒的、引燃煤炭的,堆放的整整齊齊。
有條件的,像現在的江家,會堆放在柴房裡,其他人家會用稻草蓋住。
不論是陰雨天、下雪天,多會兒都是隨取隨用。
路過串門的鄰居看到一排排、一處處的柴火,都會感慨地誇讚道:“看看這柴火,還愁過不上好日子哩?”
貧窮的日子需要精打細算:煤炭燒剩的叫“撂炭”,用篩子把炭灰篩下去,還可以再燒一遍。
草木灰也不會浪費一點半點,和農家肥拌在一起,是上等好的肥料,回到田地,即算“落葉歸根”,滋潤著莊稼能有個好收成。
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
凡是能著火的東西都是好東西,這些大自然的恩賜之物,帶給人們光和熱,度過一個個漫長而嚴寒的冬天
江文想到了顧立夏的空間,冷了,有集中供暖、電暖氣、空調。
做飯,用的是天然氣、電飯鍋、電磁爐、電炒鍋,簡直是方便得不得了。
也不知道,江家什麼時候才能成為這樣的富貴人家?
江淮南現在經曆了事兒了,也懂得乾一點點活。
出來,跟著江文既不熱也不喊累。
江文喝水,他也跟著喝水。
不知不覺間兩個小時過去了。
抱著柴火回來,捆到自行車上,人也已經沒地方上去了。
江文綁好最後一圈。
把斧頭給了江淮南。
自己推出自行車。
往城裡趕。
還是從西城門進來。
江文推車,江淮南旁邊跟著。
兩個人大汗淋漓。
衣服也有劃破的地方。
臉上,胳膊上,露出來的地方,一道又一道的汗和著泥。
走過酒廠,街道辦,供銷社,郵局,糧油食品廠,拐彎,走過學校,副食品店,街道辦。
終於,進了家屬院。
外麵沒什麼人。
江文推進去,卸了柴火。
和江淮南,衝澡。
喝水。
繼續蹬車,出了西城門。
繼續去林子裡撿柴火。
一上午兩次。
把淮南累趴下了。
中午,江秀做了手擀麵。
臊子是茄子。
顧立夏都想開一瓶辣椒醬了。
不好吃啊。
但是,考慮到天氣的原因。
隻是提起醋瓶多倒了一點兒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