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戲曲主要指元雜劇,其形式特點及優點如下:
1劇本結構方麵
結構嚴謹性
四折一楔子:通常一本雜劇由四折組成,每折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情節段落,類似現代戲劇中的一幕,這種分折的結構使劇情的發展層次分明,起承轉合清晰有序,便於觀眾理解故事的推進。例如《竇娥冤》,四折分彆展現了竇娥悲慘命運的不同階段。楔子則一般放在開端介紹背景或放在折與折之間起過渡作用,使劇情更加連貫,避免了情節的突兀轉換。
題目正名:劇本最後標明的“題目正名”,用兩句或四句對子總括全劇內容,並以末句作為劇名,這有助於觀眾在觀看之前就對劇情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也方便了劇目的宣傳和推廣。
情節緊湊性:元雜劇的篇幅相對固定,不像一些長篇戲曲那樣情節拖遝。在有限的四折和楔子中,劇作家需要精心安排情節,突出主要矛盾和衝突,使故事緊湊而富有張力,能夠迅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保持他們的觀賞興趣。
2音樂體製方麵
宮調的規範性
音樂風格的塑造:元雜劇實際用九個宮調,每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如仙呂宮清新綿邈、南呂宮感歎傷悲等。劇作家根據劇情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宮調,能夠營造出與劇情相契合的音樂氛圍,增強戲劇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例如表現悲傷情感的情節可能會選用南呂宮,而表現富貴場景的情節可能會選用黃鐘宮。
演唱的統一性:一折裡用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這使得整折戲的音樂風格保持一致,增強了音樂的整體性和協調性,觀眾在欣賞時能夠感受到音樂的和諧之美。
曲韻的獨特性:曲韻平仄通押,分陰平、陽平、上、去四聲,無入聲字,每套曲子要求一韻到底。這種嚴格的押韻規則使曲詞在演唱時具有韻律感和節奏感,朗朗上口,易於記憶和傳唱,也增加了音樂的美感和表現力。
3表演形式方麵
角色分工的細化
表演的專業性:角色分工較宋雜劇、金院本更趨細密,大致分為末、旦、淨、雜四類,每類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表演風格和任務。例如末是男角,旦是女角,淨扮演剛強、凶惡或滑稽人物,雜則包括各種配角。這種分工使演員能夠專注於特定類型角色的塑造,提高了表演的專業性和水平。
主唱角色的突出:雜劇隻有主要角色獨唱,正末主唱的劇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劇本叫“旦本”。這種主唱製度突出了主要角色的地位,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角的情感表達和命運發展上,有利於深入刻畫主角的形象,展現主角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
表演動作的程式化和虛擬化
藝術表現力的提升:元雜劇的動作身段已具中國戲曲的基本特點,程式化的動作如手勢、台步、身段造型等,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提煉,具有特定的含義和表現力,能夠生動地展現人物的性格、情感和身份。虛擬化的表演方式,如通過虛擬的動作來表現騎馬、劃船、開門等生活場景,突破了舞台空間的限製,給觀眾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以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方式展現了豐富的內容。
藝術風格的形成:程式化和虛擬化的表演形成了中國戲曲獨特的藝術風格,與西方寫實主義的戲劇表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含蓄、寫意的審美觀念,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4語言風格方麵
通俗性
觀眾的廣泛性:元雜劇的賓白是以北方口語寫成的,曲詞也較為通俗易懂,貼近大眾的生活語言。這種通俗的語言風格使普通民眾能夠輕鬆理解劇情和人物,降低了欣賞門檻,擴大了戲曲的受眾群體,使戲曲不僅僅是文人雅士的娛樂,也成為了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情感表達的直接性:通俗易懂的語言能夠更直接地表達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使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劇作家可以運用生動、鮮活的口語來展現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真實,增強了戲劇的感染力。
文學性
意境的營造:雖然語言通俗,但元雜劇的曲詞又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善於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誇張、對偶等,來描繪場景、塑造形象、表達情感,營造出豐富的意境,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例如“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西廂記》),通過對秋天景色的描寫,烘托出了離彆時的悲傷氛圍。
文化內涵的承載:元雜劇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元代的社會風貌、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通過欣賞元雜劇,觀眾可以了解到元代的曆史、文化和民俗,使戲曲不僅具有娛樂功能,還具有文化傳承和教育的意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