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特點
器型豐富:秦代陶器以仿銅器造型居多,典型器物有繭形壺、盆、鬲、釜等,還有舉世聞名的兵馬俑。漢代器型更為多樣,除了傳統的壺、罐、碗、盤等,還出現了如倉、爐、灶、井等生活用具模型以及各種家畜家禽及圈舍、住宅等明器模型
裝飾多樣:秦漢時期的陶瓷裝飾手法豐富,有弦紋、劃紋、繩紋、模印浮雕、塗色和彩繪等。秦代兵馬俑施以彩繪,色彩豔麗和諧。漢代彩繪陶壺用紅、赭、褐、綠等色,繪有青龍、白虎、朱雀、雲氣紋等,畫麵生動活潑,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色彩紛呈:以泥質灰陶為主,還有少量的黑陶、紅陶等。秦代陶器多為淺灰色,漢代則有青灰色、灰褐色、紅色、黑色等。此外,漢代還出現了低溫鉛釉陶,釉層清澈透明,釉麵光澤較強,有著翡翠般的綠色
質地有彆:有硬陶和軟陶之分,硬質陶多為生活用具,軟軟陶往往塗朱繪彩,作為殉葬用的明器
優點
實用性強:秦漢陶瓷的器型設計大多考慮到了實際生活的需要,如各種飲食器、貯藏器等,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需求
堅固耐用:經過高溫燒製,質地堅實,尤其是一些硬質陶和磚瓦等建築用陶,能夠經受住時間和自然環境的考驗,如秦磚漢瓦,曆經千年仍能保存完好
美觀性佳:通過各種裝飾手法和色彩的運用,使陶瓷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如彩繪陶、鉛釉陶等,不僅為生活增添了色彩,也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藝術水平
影響
藝術傳承:秦代兵馬俑和漢代陶俑等雕塑藝術,展現了當時高超的寫實技巧和藝術表現力,對後世的雕塑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明快洗練、深沉雄大的民族風格
技術推動:漢代低溫鉛釉陶的發明,為後來各種低溫釉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推動了陶瓷裝飾技術的發展。此外,建築陶的燒製技術也有很大提高,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文化傳播:秦漢陶瓷作為文化載體,傳播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例如,瓦當、畫像磚等上麵的圖案和文字,反映了當時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社會生活等方麵的內容,對於研究秦漢時期的曆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產業奠基:秦漢時期陶瓷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工藝水平的提高,為後世陶瓷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中國陶瓷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使中國逐漸成為世界陶瓷生產和出口的重要國家
秦漢時期陶瓷色彩豐富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泥質灰陶:秦漢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呈青灰色或灰褐色。
黑陶與紅陶:有少量的黑陶和紅陶,黑陶顏色烏黑發亮,紅陶呈紅色或紅褐色。
兵馬俑的色彩:秦代兵馬俑原本都加以彩繪裝飾,有黑、紅、藍、白、粉紅等顏色。
漢代彩繪陶:漢代的彩繪陶色彩豐富,有紅、赭、褐、綠、黃、橙等色,花紋圖案絢麗多彩。
漢代鉛釉陶:漢代出現低溫鉛釉陶,有翡翠般的綠色,此外還有黃褐色等。
原始瓷色彩:秦漢時期原始瓷所使用仍屬灰釉,呈青綠、青黃或黃褐色,東漢還生產一種醬色釉原始瓷,燒成後胎呈暗紅、紫或紫褐色,使釉呈紫褐或黃褐色。
以下是秦漢時期陶瓷的代表作品:
秦兵馬俑
介紹: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采用模、塑結合的手法,運用塑、捏、堆、貼、刻、畫等多種技法製作而成。
秦磚漢瓦
秦磚:紋飾有米格紋、太陽紋、平行線紋、小方格紋等圖案以及遊獵和宴客等畫麵,有的磚上還刻印有銘記。
秦瓦當:紋樣主要有植物紋、動物紋和雲紋三種,還有極少一部分有文字,字體為典型的小篆。
漢瓦當:中間有鼓起的圓泡裝飾,外麵有同心圓紋兩周,圈間飾以花紋和文字。動物紋有魚紋、蛇紋等,植物紋有葉紋等,還有雲紋等。以有文字的數量最大,文字內容可歸為宮殿類、官署類等四種。
漢代畫像磚
介紹:主要用在墓室和通道兩側的中部,題材內容豐富,有反映生產活動、社會風俗、車騎出行和神話故事等畫麵,雕刻技法多樣,包括陰線刻、陽線刻等。
東漢說唱俑
介紹:以成都天回山出土的最為典型,生動地塑造了一個說唱藝人的表演形象,左手抱鼓,右手拿著鼓棒,表情豐富,動作誇張。
彩繪陶繭形壺
介紹:是秦漢時期獨特的器型,壺身呈繭形,多施以彩繪,色彩鮮豔,圖案精美,體現了當時的陶瓷藝術水平。
秦漢時期的陶瓷裝飾手法豐富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弦紋
是在陶輪成型過程中,隨著陶輪的旋轉,用工具在器物表麵刻劃而成的線條狀紋飾,一般為平行的線條,排列在器物的頸部、肩部等部位,可使器物更具層次感和秩序感,常見於漢代的灰陶容器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