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陶瓷在形式、特點及優點等方麵都有獨特之處,具體如下:
形式
種類豐富:主要有青瓷、黑瓷、白瓷。青瓷如越窯青瓷,胎質細密、呈青灰色,釉質瑩潤;黑瓷以德清窯為代表,東晉時的黑瓷盤口壺,器形周正;白瓷在北朝時期出現並發展,為後世“南青北白”的格局奠定基礎
器形多樣:常見碗、盤、壺、罐等,如三國西晉時寬腹平底碗,東晉南朝腹體加高、弧度變緩;盤口壺從三國時盤口和底小、上腹鼓出,到西晉後頸部加長等變化;還有雞首壺、穀倉罐、蛙形水盂、青瓷辟邪形燭台等特色器物
特點
造型演變:前期簡單樸素,中期花紋裝飾逐漸複雜,末期又歸於簡單,多飾蓮瓣紋。整體器物口沿多為盤型或杯型,器身由矮胖向瘦長演變,腹部從圓鼓到修長,重心由偏上到偏下,更加穩定實用
裝飾手法:有刻劃花、貼花、貼塑、模印、捏塑、鏤雕等,還流行褐色點彩。如青瓷蓮瓣紋蓋罐,蓋麵及罐身上半部分滿飾複線蓮瓣紋;北朝青釉蓮花尊集多種裝飾技法於一體,周身遍飾蓮瓣紋
釉色變化:南方青瓷多呈黃綠色,北方青瓷色調偏深;黑瓷釉色漆黑光亮;白瓷則改變了此前瓷器以青、黑為主的局麵
優點
工藝進步:坯料選用水平提高,如西晉越窯選用特定瓷土使胎呈灰色襯托釉色;化妝土的運用美化了青釉製品;匣缽等窯具的使用及龍窯結構改進,使瓷器燒結良好;拉坯成型技術讓坯件規整、胎壁厚薄均勻;釉料配置和施釉方法改進,石灰釉的使用使瓷器光澤好、透明度高
藝術價值高:瓷器的造型和裝飾與當時文化緊密結合,如佛教盛行使蓮花、忍冬等紋飾大量出現,體現了宗教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和研究價值
實用功能強:器形設計充分考慮實用性,如盤口壺的改進使其使用更省力,碗類的變化更符合使用需求,各種器物在滿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展現了實用與美觀相結合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裝飾手法豐富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刻劃花
使用木製或金屬工具在尚未乾透的坯胎表麵劃出線條紋飾,紋飾呈陰紋線條狀。三國時越窯瓷器已有劃的網格紋、弦紋、水波紋等,兩晉時期刻劃紋繼續發展,到東晉晚期,蓮瓣紋使用漸多
印花
用刻有紋樣圖案的印戳或模子在尚未乾透的坯胎上拍印出花紋,或用刻有紋樣的模子製坯,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紋。東漢、兩晉時的青瓷罐、盆等,其腹及頸部也出現了大量的拍印方格紋、罐的耳係上也裝飾有大量的拍印米字紋和焦葉紋等
貼花與貼塑
先用泥坯為原料,采用模製或捏塑等方法製出各種單獨的人物、動物和花朵等花紋圖案,然後用坯料泥漿粘貼在已做好的瓷坯外表上。如晉代貼佛青瓷琢器的肩部、腹部常附著“獸耳銜環”,或貼以獅麵或佛像等浮雕紋樣
堆塑
將瓷泥捏塑成各種人物、動物、建築物等形狀,然後粘貼在器物上,形成立體的裝飾效果。三國時越窯穀倉上貼塑出人物、動物、飛禽、龜蛇、佛像、建築物、鋪首等
點彩
在器物上用含鐵量較高的彩料點染出褐色斑點,形成自然隨意的裝飾效果。西晉時少數青釉瓷器上有不規律的褐色斑點,東晉時已普遍使用,一般有規律地點在器物的口沿、器蓋或者魯眼、雞冠、羊角等部位上
雕塑
直接將器物整體或局部雕塑成各種形狀,如捧缽蛙式水注、鴿形杯熊燈、獸柄虎子、跪羊燭台等,造型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陶瓷主要采用浸釉法施釉,即將坯體浸入釉漿中片刻後取出,利用坯體的吸水性,使釉漿均勻地附著於坯體表麵其具體情況如下:
釉料配製
當時南方各地的青瓷窯場多使用石灰釉,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這種釉具有光澤好、透明度高的特點
施釉特點
采用浸釉法能使釉層厚且均勻,如浙江境內瓷窯的產品,胎釉結合好,很少有剝釉現象,流釉的情況也少見但此時期也有部分瓷器施半釉,如北朝和南朝的一些杯子,僅在器物上部施釉,底部露胎
除浸釉法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國陶瓷施釉方法還有:
刷釉法:用毛筆或刷子蘸取釉漿塗在器體表麵,多用於長方有棱角的器物或是局部上釉、補釉、同一坯體上施幾種不同釉料等情況,最早見於秦漢時期的原始瓷
蕩釉法:把釉漿注入坯體內部,然後將坯體上下左右旋蕩,使釉漿滿布坯體,再傾倒出多餘的釉漿,隨後將坯體繼續回轉,使器口不留殘釉,適用於口小而腹深的製品,如壺、瓶等內部上釉
點彩法:在器物上用含鐵量較高的彩料點染出褐色斑點,形成自然隨意的裝飾效果,西晉時少數青釉瓷器上有不規律的褐色斑點,東晉時已普遍使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