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的中國陶瓷在形式特點與優點方麵各有千秋,具體如下:
宋代陶瓷
形式特點:造型上,簡潔優美,比例尺度恰當,如梅瓶、玉壺春瓶等器型線條流暢;壺多為長流,流與柄和壺口幾成平行,瓜棱形壺身常見。裝飾方法多樣,有刻花、印花、繡花、畫花等,題材以折枝花、飛鳥蟲魚等自然元素為主,紋樣秀麗,線條流暢,幾何紋較少。釉色豐富,有定窯、景德鎮窯的白瓷,汝窯、耀州窯、龍泉窯的青瓷,建窯、吉州窯的黑瓷,鈞窯的彩瓷等
優點:將使用功能、造型語言和製作工藝完美融合,如汝窯瓷器,其天青釉色溫潤似玉,造型簡約卻儘顯高雅,體現了儒家文化倡導的簡潔素雅之美,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讓使用者在日常使用中獲得精神愉悅
元代陶瓷
形式特點:造型上,大型器物增多,如元代磁州窯的產品趨向厚重,景德鎮的元青花造型也格外碩大。裝飾方麵,元青花驟然興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使用進口青料蘇麻離青,發色藍豔,有鐵斑,常繪製人物、故事等複雜圖案。此外,還創燒了釉裡紅及青花釉裡紅、卵白釉、藍釉瓷等新品種
優點:青花瓷的出現使陶瓷裝飾更加絢麗多彩,豐富了陶瓷的藝術表現力。卵白釉的燒製成功為明代白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高溫銅紅釉瓷的燒製成功則在顏色釉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推動了中國陶瓷工藝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宋元時期的中國陶瓷製作手法豐富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拉坯
將陶泥放在旋轉的輪盤上,工匠用雙手將泥料拉製成所需的形狀,如碗、瓶、罐等。這一手法要求工匠具備熟練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以保證坯體的規整和均勻。在拉坯過程中,通過手指的按壓、提拉等動作,可以塑造出不同的造型和曲線,體現了工匠的創造力和藝術感。
利坯
也叫修坯,是在拉坯成型的基礎上,對坯體進行進一步的修整和加工。工匠使用刀具將坯體表麵多餘的泥料削去,使其更加光滑、規整,達到所需的厚度和形狀精度。利坯需要工匠具備精湛的刀工和敏銳的觀察力,以確保坯體的質量和外觀。
施釉
施釉是在坯體表麵塗上一層或多層釉料,以增加陶瓷的光澤度、質感和裝飾性。宋元時期的施釉方法有多種,如浸釉、澆釉、刷釉等。浸釉是將坯體浸入釉漿中,使釉料均勻地附著在坯體表麵;澆釉則是將釉漿澆在坯體上,通過控製澆釉的速度和方向,使釉料分布均勻;刷釉是用毛筆或刷子將釉料塗刷在坯體表麵,適用於一些特殊的裝飾效果。
刻花
工匠用刀具在坯體表麵刻畫出各種圖案和紋飾,如花卉、動物、人物等。刻花的線條流暢、細膩,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在宋代,耀州窯的刻花工藝尤為著名,其刻花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圖案層次分明,具有浮雕般的藝術效果
印花
印花是通過模具或印章在坯體上印出圖案和紋飾。宋代的印花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刻有精細花紋的印章和專門從事印花工藝的工匠。此外,還出現了用模子壓製花紋的技術,使印花更加規整、精細
剔花
先在坯體表麵施一層深色的釉料或化妝土,然後用刀具將不需要的部分剔除,露出底層的白色坯體或淺色釉料,形成圖案和紋飾。剔花工藝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和層次感,常見於磁州窯的瓷器作品中
彩繪
用毛筆等工具在坯體或釉麵上繪製各種圖案和紋飾,然後再進行燒製。彩繪的內容豐富多樣,包括山水、花鳥、人物等。宋代的磁州窯彩繪以其豪放、灑脫的風格而著稱,元代的青花瓷則是彩繪瓷器的傑出代表,其藍色的青花圖案與白色的釉麵相互映襯,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鏤雕
又稱鏤空,是在坯體上雕刻出穿透的孔洞或圖案,使陶瓷作品呈現出玲瓏剔透的效果。鏤雕工藝需要工匠具備高超的技藝和耐心,因為在雕刻過程中容易導致坯體破裂。
裝燒
包括匣缽裝燒、支釘裝燒等多種方式。匣缽裝燒是將坯體放入匣缽中,然後再放入窯爐中燒製,可以避免坯體與火焰直接接觸,防止釉麵被汙染,使瓷器受熱更加均勻,提高成品率;支釘裝燒則是用支釘將坯體支撐起來,使坯體與匣缽底部隔開,防止粘連
宋元時期有諸多陶瓷代表作,以下是具體介紹:
宋代汝窯青瓷
代表作:汝窯青瓷三足香爐
作者手法:采用獨特的裹足支燒方法,使瓷器底部滿釉,僅留下細小的支釘痕。釉麵加入瑪瑙末,呈現出溫潤的天青釉色,這是汝窯的典型特征。汝窯瓷器造型簡單素雅,多為仿古代青銅器的造型,如弦紋三足樽、出戟樽等,體現了宋代文人的審美情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