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結的起源與發展(服飾之結特寫)_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你了解中華優秀文化嗎? > 第2章 中國結的起源與發展(服飾之結特寫)

第2章 中國結的起源與發展(服飾之結特寫)(1 / 1)

舊石器時代的中國結處於原始繩結階段,以下是其形式、特點與優點的相關介紹:

形式

主要是簡單的纏繞和打結,如將繩子兩端交叉打結固定,或把一根繩子繞在物體上再打結固定,用於捆綁食物、連接物品等

特點

實用性強:當時的繩結主要是為滿足人們的實際生活需求而產生,如捆綁、固定等,幫助原始人更好地儲存和攜帶物品

製作簡單:受限於工具和材料,製作工藝較為簡單,多是利用藤、草、枝條等自然材料,通過簡單的纏繞、扭轉、打結等手法形成基本的繩結樣式

形狀單一:因功能單一,其形狀相對簡單,常見的有環形結、單結等,缺乏複雜的結構和變化

優點

方便生活:能有效固定和捆綁物品,讓原始人更便捷地采集、儲存和運輸食物等物資,提高生存能力

記錄信息:可通過不同大小、形狀的繩結來記錄簡單信息,幫助人們記憶和傳遞重要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的信息交流需求

啟發智慧:製作和使用繩結的過程鍛煉了原始人的手部靈活性和大腦思維能力,為後來更複雜的手工技藝和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結有以下發展和變化:

製作材料與工具:舊石器時代主要使用藤、草、枝條等自然材料,新石器時代則在此基礎上,開始使用麻、毛等纖維材料,這些材料更易於加工和編織,且能編織出更細密、精致的結飾。同時,隨著磨製石器的出現和發展,如骨針、骨錐等工具更加精細,為中國結的製作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使編結的圖案和結構更為複雜。

編結工藝:編結工藝有了顯著進步,從簡單的纏繞、打結發展出多種複雜的編織方法,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底部編結印痕有斜紋、纏結、絞結、棋盤格、間格等多種,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竹編用具的編織方式有人字紋、十字紋、梅花眼、菱形格等

應用範圍:舊石器時代中國結主要用於捆綁、固定物品和記錄信息等實用功能,新石器時代,其應用範圍不斷擴大,除了實用功能外,還被用於裝飾陶器、衣物等生活用品,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和生活品質的提高

文化寓意:新石器時代的中國結開始蘊含一定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義,雖然不如後來的中國結寓意豐富複雜,但已初步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為後來中國結成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傳統手工藝品奠定了基礎

舊石器時代的中國結主要有以下用途:

捆綁固定:原始人類用草、藤等材料製成的繩結捆綁捕獲的獵物、采集的果實等,以便更高效地搬運回住處。還可用於固定建造房屋的木材,增強建築的穩固性,如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的乾欄式建築就使用了繩結綁紮木材

輔助製器:通過綁、係、捆、紮等方式,將不同部件連接成複合工具,如將石鉞與手柄捆綁加固,使其更利於施力,提高生產效率。此外,繩結還可用於輔助製作陶器,人們將黏土敷塗於纏繞成團且留有線頭的繩子上,待黏土半乾後抽出繩子,繩紋便留在了陶器表麵

記事記數:在文字出現之前,人們用不同大小、形狀的繩結來記錄簡單信息,幫助記憶和傳遞重要事件,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時的信息交流需求

製作服飾:原始人類用藤條等材料捆紮樹葉、動物皮毛等製作簡易服裝,抵禦寒冷。後來出現骨針,人們用繩子穿過骨針的針孔打結固定,來縫製衣物,也會將有孔裝飾品用繩結串聯起來佩戴於身

舊石器時代的代表作有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的原始繩結,用於捆綁、固定物品和記錄信息等。新石器時代的代表作有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其底部有斜紋、纏結、絞結等編結印痕。

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中國結編結方法存在諸多不同,具體如下:

材料加工不同

舊石器時代:主要以藤、草、獸皮條等天然材料為主,這些材料隻需簡單地采集和初步加工,如將藤條、草莖搓撚成繩,或對獸皮條進行簡單切割修整,便可用於編結

新石器時代:除了繼續使用天然材料外,還出現了麻、絲等經過人工培育和加工的材料,如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出土了麻繩和絲織品,這些材料的加工更為精細複雜,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用於編結

工具使用不同

舊石器時代:工具較為簡陋,多為獸骨、樹枝等製成的骨針等,主要用於穿孔、引線,輔助編結

新石器時代:出現了陶紡輪等工具,可將麻、絲等纖維紡成更均勻、細膩的線,使編結的線條更加規整、緊密,編出的圖案也更加精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尋龍摸金北派倒鬥 星界靈能師起源 陸總,她有精神病 財色動人 小醫生踏星途 億萬星辰屬於你 我靠摸魚在修仙界成了大師 帶著豆包闖異界 彌勒的指紋 重生七零:我腦海裡有座武器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