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的發展曆程悠久,以下是具體解析:
起源與早期發展
舊石器時代,原始人用枝條、草葉捆綁食物,用骨針縫裝飾品於衣服上,產生原始繩結,如山頂洞人遺跡中就有相關體現。此時繩結主要是為了實用,幫助人們固定物品、連接材料等
春秋戰國時期,繩結在服飾、器物等方麵得到廣泛運用。一方麵,繩結搭配玉佩成為裝飾之物;另一方麵,服裝通過衣帶打結形成“束服之結”,兼具裝飾與實用功能,同時在青銅器上也有繩結紋等裝飾
曆代傳承與發展
秦漢時期:漢代有平結、雙聯結、吉祥結等基礎結法,玉佩上有平結,還有搭配香囊的吉祥結等,銅鏡、石刻上也會裝飾繩結紋
魏晉至唐: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佛像服飾有中國結裝飾,生活用品如傘、馬車等也有應用,還出現萬字結雛形。隋唐時期中國結盛行,基本結如萬字結、十字結等至今仍在使用,且傳入日本和朝鮮半島,如《唐代宮樂圖》中人物服裝上就有中國結裝飾,唐代舞馬銜杯紋銀壺頸部係的是團錦結樣式
宋至元:宋代出現組合方式多樣的結,更注重裝飾效果,如盤長結、藻井結等,在人物畫像、土磚刻、壁畫等中均有體現。元代則有了新的變化結組合方法,如曹氏墓出土的元代百結衣帶
明清時期:這是繩結技藝發展的高峰時期,清代將中國結飾品稱作“絡子”,其不僅出現在服裝、配飾、器物等裝飾上,還大量運用在生活裝飾的方方麵麵,如轎子、窗簾等,樣式豐富多彩,配色審美考究,並開始根據寓意命名,如“如意結”“雙魚結”等
近現代變遷
民國時期:受到西方文化和技術的影響,中國傳統編結技藝逐漸失傳,加之編結材料不易保存,所能找到的最古老繩結多為清代遺物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結重新被發掘和重視,1981年台灣陳夏生出版《中國結》一書,使其正式命名為“中國結”。此後,中國結編織技藝不斷傳承和發展,多地的相關技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2021年山東省郯城縣紅花鎮的中國結編織技藝。2022年北京冬奧會等國際活動中,中國結元素被廣泛應用,使其走向國際視野,展現了新的文化內涵
以下是中國結從古至今的一些代表作及相關介紹:
古代
戰國銅器上的繩結紋:作者無特定指向,是當時工匠在銅器上製作的裝飾。製作手法是通過鑄造工藝,將繩結的形態以線條或浮雕形式呈現於銅器表麵,體現了當時繩結已用於器物裝飾。
漢代玉佩上的平結與雙聯結:作者為漢代工匠。平結是將繩子繞過配飾物品成結,雙聯結較為小巧實用。製作時以絲線或細繩,通過纏繞、穿插等手法編織而成。
唐代舞馬銜杯紋銀壺頸部的團錦結:作者是唐代的能工巧匠。團錦結外形圓潤,編織複雜,需用一根繩子通過不斷地綰、結、穿、纏、繞、編、抽等工藝,形成類似花朵的形狀。
清代宮廷服飾上的如意結、雙魚結等:作者為宮廷手工藝人。如意結製作時,需先編織出類似如意形狀的框架,再用繩子進行纏繞、固定等;雙魚結則要編出魚的形狀,注重線條的流暢和形態的逼真,常搭配彩色絲線,配色考究。
近現代
《中國結》書中介紹的各類結:作者鄭世權、楊然。書中收錄基本結及組合結,如平結、雙聯結等,製作手法是用繩子通過各種編織技巧,如雙錢結采用一根繩對折後相互纏繞,紐扣結通過繩頭的穿插、拉緊形成類似紐扣的形狀。
北京冬奧會相關設計中的中國結元素:由眾多設計師參與創作。運用現代設計理念與傳統編織手法相結合,如宣傳海報中用數字技術生成的視覺中國結,既保留傳統中國結的外形和寓意,又融入現代設計的簡潔與大氣。
中國結在現代社會有多種應用場景。
在裝飾領域,它常被用於家居裝飾。比如掛在牆上作為掛件,為室內增添傳統韻味;裝飾在門窗上,尤其是在春節等傳統節日期間,寓意吉祥;也可懸掛在汽車後視鏡上,作為小裝飾。
在服飾方麵,中國結用於服裝的配飾。像在中式服裝的領口、袖口或者腰間作為紐扣或者裝飾點綴,在旗袍、唐裝等服裝上較為常見;也會出現在現代服裝的拉鏈頭、包包的掛飾上,兼具美觀和文化特色。
在禮品包裝上,中國結可以作為一種精美的裝飾。用在禮盒的提手上,或者和包裝紙、絲帶搭配,使禮品更具文化氣息和傳統風格。
在文化活動和商業場合,中國結是重要的文化展示元素。在民俗展覽、傳統文化活動中大量出現,展現傳統技藝;在一些中式風格的店鋪、酒店大堂等場所作為裝飾,營造氛圍;同時也用於製作工藝品進行銷售,受到國內外遊客的喜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