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是最難的,主要是張老師對於很多研究看不上,對於我們每年的實驗設計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所以導致我們的工作很難進行下去。”
李榮聽著師兄們的話,心裡泛起嘀咕,
“張老師這麼早就已經有這些不好的習慣了嘛,原本還以為他是後麵幾年才有的,這下得好好考慮是不是繼續留在這裡了……”
吃完之後,李榮回到了宿舍,打開電腦習慣性的看了一下郵箱。發現收件箱裡麵收到了一封新的郵件:
投稿成功通知
尊敬的作者:您好!
非常感謝您給本刊投稿。您的稿件“全球變化下的生物多樣性—生態係統功能關係”已經成功投遞到編輯部,請不要重複投稿,並等待編輯部進一步通知,我們將儘快處理您的稿件。
您可以用投稿時的帳號登錄本刊作者中心,隨時查閱該稿件的處理進度。
再次感謝您的投稿,歡迎繼續投稿!
祝您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生活愉快!
《生物多樣性》編輯部
看樣子張老師已經投出去了,現在已經正式開始了投稿後走的流程了。
一篇文章正常來說提交之後會在固定時間進行收稿,然後分到編輯手裡,編輯會通過題目與摘要來簡單判斷這篇文章有沒有發表價值。
當他覺得有價值的時候才會繼續看正文,看完正文之後進一步評判。
如果編輯覺得沒有價值,就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直接拒稿。也有可能建議轉投其他期刊,而建議轉投的期刊一般來說比投稿期刊要差幾個檔次。
這種情況下,通常會很快返回結果,通常一到兩周就會有具體的結果。當然,他這篇文章自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是約稿,直接跳過這一步。
第二步是編輯判斷覺得這篇文章有發表價值的話,會通過你的標題,關鍵詞,以及你推薦的審稿人等信息,將稿件送出去進行同行評審。
同行評審指的是相同行業的專家對於稿件進行審閱並提出意見,由於審稿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所以通常來說會找好幾個審稿人進行審稿,一般的期刊可能是兩個人,好點的期刊能達到五個人甚至更多。
而且審稿是免費義務勞動,通常來說很多審稿人會拒絕或者沒時間進行審稿,就會再進行尋找審稿人,所以這個審稿周期通常會比較長。
審稿人在審完稿之後會將意見返回給編輯,然後編輯會綜合考慮審稿人的意見,決定怎麼處理這篇文章。
第一種是直接接收,通常來說這種情況出現很少。表明這篇文章水準高於這個期刊,也就是通常而言的投低了,
第二種是小修,一般是某些描述不合適,或者說加一點分析之類的,這也通常是大家最喜歡的情況,
第三種是大修,也就是文章整體需要大的改動,例如框架或內容,或者需要補充大量的實驗。
最後一種就是拒稿或者建議轉投。
編輯將文章決定意見返回給投稿人後,投稿人再根據審稿建議修改文章內容或者補充實驗,以及回答審稿人提出的問題。
把這些都弄好之後,投稿人要把修改後的版本以及對審稿人的答複整理好發給編輯。
然後編輯再決定是直接接收或者重新送審。如此循環,直到文章接收或者拒稿。
喜歡重生科研,這一次不要猝死請大家收藏:重生科研,這一次不要猝死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