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倭國最核心的公家和武家,這七人七氏都是源義滿親手提攜起來的,都堪稱忠心耿耿,唯獨在舉國為寇襲掠大魏沿海這件事上有了分歧,赤色、門鬆兩家認為應該以一統國內為重,而其他人都覺得去搶一把大魏才是轉移內部矛盾的好法子。
說來也巧,這兩人偏偏還是最支持源義滿長子的人,而其他五人都以源義滿心意為重,更偏向於源義滿幼子。
源本持是源義滿的長子,他出生時源義滿還沒有當和尚,從小因為源義滿出征在外的原因,父子很少相聚,感情自然也淡,在源義滿奪取倭國最高權力不得不出家避開鋒芒時,他把源本持立為了繼承人。
按道理來說源本持應該就這麼慢慢接過征夷大將軍的權力才對,可偏偏源義滿當了和尚也不安分,在佛寺裡養了個喜愛的女子,一來二去又生了個兒子,取名源本義,而源義滿也非常寵愛這個幼子,甚至連去見天皇也會帶上他,話裡話外都是要把未來的江山交給源本義的意思。
這下源本持就尷尬了,幕府裡原本對他恭恭敬敬的人們察覺了源義滿的心意,紛紛轉投向還未成年的源本義,迄今為止源義滿也始終不肯放權給他的大兒子,源本持一直就在京都做一個有名無實的幕府將軍,甚至引起了許多流言,說源義滿廢黜他不過也就是時間問題,源氏幕府的主人隻會是那個源義滿養在身邊的幼子。
由此可見源義滿是不怎麼讀史書的,但凡他知道大魏曆史上那些慘烈的例子,都不可能產生把一個養在佛寺的幼子扶上位的想法。
此時的源氏幕府政權,看似達到了某種平衡,實際上早已是積滿了壓力的火藥桶,人們常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總能在漢民族的史書上找到例子,比如如今的倭國就類似漢末,而源義滿就是那個能廢立天子的董卓,如果沒有占據京都的地利,勝於其他諸侯的兵力、土地,估計很快就會有人跳出來替天皇討伐他,喊一聲“天下人苦源氏久矣”了。
碰巧的是,徐縉是個讀書人,讀過很多史書;而更碰巧的是,他對這一段曆史尤其熟。
看完情報的徐縉心中已經有了打算,他拿起情報的最後一頁,上麵寫著倭國諸侯於京都會盟,共同聚兵襲掠大魏,如今仍有部分諸侯留在京都沒有離開的消息,眉頭微挑。
看來還是得去那個地方走上一遭啊。
父子相忌,諸侯離心,還有什麼比這更好的舞台麼?
人心,永遠是玩弄起來最有趣的東西。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