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懷放下文書,讓人去把在戰俘營裡關了許久的蕭弘帶來,一邊提筆寫起了回信,他先是讚同了李易的想法,認為眼下不宜再起戰事,真想繼續往北打,也要等到秋收之後才有餘力;其次是對於邊境防線各個位置的鎮守人選以及兵力做出了決定。
雖然有了西涼騎兵對北境兵力的補充,但接連幾戰打下來,尤其是白溝河一戰步卒強渡,魏軍的戰損其實已經很誇張了,邊軍裡步卒幾乎打沒了一半,而從後方重新征調。訓練士卒需要時間,如何頂住接下來遼人對於幽燕之地的反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而且如今大魏的國境線比起之前長了太多,這導致原本足夠防禦的邊軍扔到長達幾百裡的長城上就有些不值一提了,再加上占領的城鎮需要駐守,簡直讓原本就可憐的兵力捉襟見肘...好在占領區域裡生活著不少漢人,抽調青壯組成地方戍衛軍隊經過簡單的訓練後,應該能分擔一些壓力...但邊境防線的漏洞是要命的問題,也就隻能將兵力填到那些扼守險要之地的關卡,諸如居庸關密雲關榆關之類...鎮守的將領也必須慎重選擇。
如今北境軍事體係下的將領,大部分是原本就在邊境成長起來的邊將,一部分是當初顧懷出鎮河北,讓李易帶著北上,後來在一場場戰事中脫穎而出的江南係將領,如今還有一部分來自於西涼由楊盛帶出來的騎兵將領,這麼一看,軍中派係簡直分明得不行,如果不是連番大戰,真不知道要出什麼樣的事情。
要知道軍中向來是最喜歡分山頭的地方,主將下有偏將,偏將下有校尉,打起仗來,攻堅的軍令擔任誘餌的軍令,如果上下沒有點交情,誰願意給你賣命?更何況軍法嚴厲,戰事又有各種預料不到的後果,上頭沒人罩著,軍功撈不到,黑鍋背到死,不拜山頭,最後連怎麼死在戰場上的都不知道。
更何況派係與派係之間往往有搶功這麼個說法,派係裡的代表人物爬得越高,手底下的將領也就能吃得越抱,比如從江南來的那些將領,如果不是因為李易是顧懷第一號愛將,他們能在民風彪悍軍中風氣更彪悍的北境混出頭?早就被排擠得舉步維艱了。
正是因為這種種原因,所以一個地方的軍隊成分千萬不能太複雜,像北境這樣,有本地兵有江南兵甚至還有西涼兵而不出事的,也就獨一份了歸根究底還是因為那些將領都在顧懷手底下打過仗,而顧懷在北境的威望高到無以複加,這才能強行壓下軍中的各種問題,可如果還不及早解決這個問題,遲早會在某些大戰中生出惡劣影響來。
顧懷提筆沉吟許久,這才做了決定,他將來自於不同地方的軍隊布置到了不同的地方,諸如李易帶著江南係將領坐鎮北方,楊盛帶著西涼騎兵直麵遼國西京道,而原本的北境邊將則讓李正然統領,直接開拔到平州,遙遙對峙遼國上京如此一來三個最主要的戰略方向均有人鎮守,同時也能看看三支來自不同地方的兵力能不能在競爭裡爆發出些額外的士氣來,隻要不是搞事劃分山頭就行。
隻是希望這種意氣之爭能讓他們安分點吧...
而在考慮完幽燕地區的防守問題後,顧懷的思緒很自然地轉移到了怎麼給遼國添堵上因為這兩件事本質上是一件事,遼國生亂,自然就沒餘力攻打邊境,幽燕之地也能儘早安穩起來,魏軍的兵力也能得到補充,到時候就不用再像現在一般邊境防線處處漏風。
西北的西夏,東海的女真...還有,那自己埋了許多伏筆,卻扔進戰俘營關了許久的蕭弘,以及一眾遼國降將。
顧懷揉了揉眉心,筆鋒勾勒,叮囑前線將領儘早安排好防務然後回轉北平,參與接下來大賞全軍的活動後,將信封好遞給一邊的軍吏,然後喝了口茶,看著被押進大堂的蕭弘,輕笑道:
“看起來,你這段時間的日子挺難熬的?”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