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饒有興致的看著眾人,他倒是聽王垕說過一嘴,但當時並未探究具體,是以也好奇他如何自圓其說。
所有人中,唯獨鄭玄一臉凝重。
因為他也曾經在研習《周髀算經》中那麵積算法內容時,曾有過一絲質疑。
而《九章算術》對於圓周率數值,又給出了一個更高值,但似乎明顯有誤,多采納《周髀算經》。
王垕卻根本懶得去搭理那些質疑之聲,隻認真的看著鄭玄。
二人對視,他已經明白,鄭玄肯定是想到了漏洞。
其他人也感覺到了氣氛不對,漸漸安靜了下來。
不用洞察技能,王垕隻需看此人表情,就知道這鄭玄是那種求知欲極強之人。
這要是擱後世,光是此種精神,就是某領域大咖。
“老夫研方圓算法時,的確有考慮過圓周率問題。也正如諸公所言,此數值,為先賢驗證而出,是以並未過多思索,你若言之有理,今日老夫不談收徒之事。”
鄭玄此話一出,頓時讓旁邊幾人大急,但見鄭玄如此慎重,於是也不敢多嘴。
王垕道:“諸公可知圓周率來曆?”
早有人搶答:“此為圓周與其圓心至圓直徑數值比率!”
王垕朝著那人道:“好!的確如此,然周髀算經也好,九章算術也罷,對於圓周率之具體數值,卻有不同,其數值,皆為大概猜測。而我,卻偶得一法,為割圓法,可獲圓周率具體數值,且可做到精準無誤。”
“不可能!”
有人直接質疑,但鄭玄卻神色微微有些激動道:
“若果有此法,便請驗證!”
王垕大手一揮:“取紙筆來!”
今天他就打算在這許昌宮朝會上,讓這些土著見識見識百年後的數學之神劉徽的割圓術。
內侍取來案幾紙筆,王垕端坐於大殿中,開始驗證。
所謂割圓術,是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麵積去無限逼近圓麵積並以此求取圓周率的方法。
“圓,一中同長也”。
先秦時期,《墨經》上就已經給出了圓的這個定義。《九章算術》在第一章“方田”章中寫到“半周半徑相乘得積步”。
為了證明這個,數學家劉徽於公元263年撰寫《九章算術注》,在這一公式後麵寫了一篇1800餘字的注記,這篇注記就是數學史上著名的“割圓術”。
王垕先畫一個圓,然後在圓內畫出一個六邊形,取六邊形一邊,開始展示求圓周率之法,並開始解說。這一步,在場所有數術學者皆知,並無稀奇。但王垕說著說著,這些人就被吸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