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應加大紙的製造技術。紙乃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載體,如今我蜀漢用紙,要麼質量欠佳,要麼數量不足。若能加大對造紙技術的研究與投入,提高紙張的質量和產量,不僅可使書籍的抄寫、政令的傳達更加便捷,更能促進文化的繁榮,使我蜀漢之文化得以廣泛傳播,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洛川繼續說道。
劉備聽後,眼中閃過一絲光亮,說道:“卿之所言極是,文化的繁榮對國家至關重要,可命工匠們全力改進造紙技術,若有需要,朝廷定當給予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
此時,洛川又想起了一件事,說道:“陛下,還有一事。宛城乃戰略要地,關羽將軍雖英勇無敵,但事務繁雜,臣以為可派法正前往宛城輔助關羽將軍。法正足智多謀,善於應變,必能為關羽將軍出謀劃策,鞏固宛城防務,也可更好地協調荊州與宛城之間的軍事行動。”
劉備略作思考後,點頭應允:“法正之才,朕亦深知,此安排甚好。”
諸葛亮在一旁點頭稱讚道:“洛川此三策,皆切中要害,再加上派遣法正輔助關羽這一安排,若能得以實施,我蜀漢必將人才輩出,軍事穩固,文化昌盛,國力大增。但陛下,推行科舉製恐會遭遇世家阻力,還需謹慎行事。”
龐統也附和道:“陛下,此乃利國利民之良策,雖有困難,然值得一試。宜早做決斷,我等定當全力輔佐。”
劉備站起身來,神色堅定地說道:“好,就依洛川之言,朕命你與丞相、士元等人共同負責此事,務必將科舉製、興立官學及改進造紙技術等事辦好,為我蜀漢的繁榮昌盛奠定堅實基礎。至於派法正前往宛城之事,也即刻安排。對於世家方麵,丞相與洛川可再商討應對之策,既要推行良策,又要儘量減少動蕩。”
洛川等人齊聲應道:“陛下聖明,臣等定當竭儘全力,不負陛下厚望。”
在隨後的日子裡,洛川與諸葛亮、龐統等人齊心協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項事務的籌備之中。
他們圍坐在一起,仔細商討科舉製的考試科目設置,反複斟酌每一個科目的考察重點與難易程度;精心規劃考試流程,從報名、審核到考試、閱卷,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嚴謹公正;認真選拔考官,製定嚴格的選拔標準,確保考官們德才兼備、公正無私,隻為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各地官學的建立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他們親自前往各地勘察選址,力求選擇交通便利、環境適宜的地方建設官學。
為了聘請到優秀的教師,他們廣發招募令,四處尋訪賢能之士,以優厚的待遇和崇高的使命吸引各方名師前來任教。在招收學子方麵,他們也製定了詳細的政策,鼓勵各地青年踴躍報名,為寒門子弟提供特殊的資助和便利,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
而在造紙技術的改進上,他們召集了蜀漢境內的能工巧匠,在工坊中為工匠們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和設備,鼓勵他們大膽嘗試新的材料和工藝。
洛川等人還時常親臨工坊,與工匠們交流探討,為他們解決技術難題,提供思路和支持。在眾人的不懈努力下,造紙技術逐漸取得了突破,紙張的質量越來越好,產量也日益增加。
與此同時,法正領命前往宛城。關羽得知法正前來輔助,心中十分欣喜。二人相見後,相談甚歡,很快便開始共同商討宛城的防務與發展策略。
他們日夜謀劃,加固城防,訓練士兵,調配物資,在他們的精心治理下,宛城的軍事力量得到了進一步加強,與荊州之間的聯係也更加緊密,信息傳遞更加及時,軍事協作更加順暢。
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境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讀書之風日益興盛,年輕的學子們紛紛湧入官學,他們懷揣著夢想與抱負,渴望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為蜀漢效力。官學中,書聲琅琅,學子們勤奮苦讀,鑽研學問,探討治國之道。
隨著紙張質量的提高和產量的增加,書籍的傳播變得更加廣泛。以往難得一見的經典著作,如今能夠在更多人的手中傳閱。文化的繁榮景象初現端倪,各種學術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為蜀漢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這些積極的變化,讓蜀漢在三國鼎立的局勢中逐漸占據了更為有利的地位。百姓安居樂業,軍隊士氣高昂,朝堂之上人才濟濟,各項事務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