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沉思良久,緩緩開口說道:“雲長,你的忠義之心,朕了若指掌,北伐之事,朕亦日夜在心中思量。隻是當下蜀漢內憂外患,朝堂之上各方勢力暗流湧動,尚未完全歸心,劉禪也還需更多時間曆練。此時倉促北伐,一旦後方出現變故,前方戰事又陷入僵局,風險實在太大。”
關羽聽後,心中雖急切萬分,但也完全理解劉備的擔憂。他緩緩起身,目光堅定地說道:“陛下所言極是,臣並非不知其中利害。但我等身為蜀漢的臣子,肩負興複漢室的重任,不能因畏懼風險而退縮不前。如今朝堂之上,洛川先生殫精竭慮,儘心儘力輔佐太子,已培養出一批忠心耿耿、有勇有謀的官員與將領。而我等老將,雖已年邁,但雄心壯誌從未磨滅,隻要一息尚存,便願為蜀漢的大業衝鋒陷陣。若能抓住當下的時機,精心謀劃,或許便能一舉打破曹魏的防線,為興複漢室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
劉備長歎一聲,目光中流露出追憶與不舍:“黃忠將軍一生為蜀漢鞠躬儘瘁,死而後已。他的功績,朕永遠不會忘記。朕決定,追封黃忠為‘剛侯’,以表彰他的卓越功勳。其子孫,朕也會妥善照顧,賜予田宅,讓他們一生無憂。”
言罷,劉備看向關羽,“雲長,北伐之事重大,朕需與群臣再仔細商議,你且先回去休息,等待朕的旨意。”
關羽微微點頭,領命退下。他心中明白,北伐之路困難重重,但無論如何,他都決心為蜀漢的未來,為興複漢室的理想,拚儘最後一絲力氣。
關羽退下後,劉備陷入了長久的沉思。第二日早朝,劉備便將關羽提議北伐之事告知群臣,希望能共同商議出一個妥善的決策。
諸葛亮率先出列,神色凝重,雙手抱拳說道:“陛下,臣以為此時北伐,時機未到。南蠻初定,耗費諸多錢糧,民生尚未恢複,百姓急需休養生息。若此時舉兵北伐,糧草輜重供應恐難以為繼,此乃一患。再者,曹魏根基深厚,實力強大,且善於防守,我軍長途奔襲,勞師遠征,易被其以逸待勞,此為二患。而朝堂之上,各方勢力雖表麵臣服,實則暗流湧動,太子殿下雖在成長,但朝堂局勢仍需時間穩固,此時傾儘全力北伐,後方若生變故,後果不堪設想,此其三患。”
洛川緊接著上前一步,補充道:“陛下,丞相所言極是。臣在輔佐太子殿下的過程中,深知朝堂局勢複雜,許多政令推行仍麵臨阻礙。若此時貿然北伐,一旦戰事不利,國內民心恐生波動。臣雖培養了一批年輕官員和將領,但他們經驗尚淺,在複雜局勢下,能否獨當一麵,猶未可知。且我軍與東吳聯盟雖在,但關係微妙,若我軍全力北伐,東吳是否會按兵不動,亦或是趁機有所圖謀,皆難以預料。”
徐庶亦出班進諫:“陛下,想當年赤壁之戰後,我軍實力大增,尚需謹慎布局,方有立足之地。如今我軍實力雖不容小覷,但相較於曹魏,仍有差距。且黃忠將軍新逝,軍中士氣雖未低落,但老將凋零,新人成長尚需時日。此時北伐,於我軍而言,無疑是一場豪賭,若輸了,蜀漢多年積累的家底恐將付之一炬,還望陛下三思。”
眾大臣們聽了諸葛亮、洛川和徐庶之言,紛紛點頭表示讚同。一時間,朝堂上反對北伐的聲音此起彼伏。
劉備麵色凝重,掃視著群臣,緩緩說道:“朕深知諸位愛卿的顧慮,雲長一心北伐,亦是為了興複漢室,其誌可嘉。但如今看來,時機確實不夠成熟。隻是雲長那邊,朕該如何回複?”
諸葛亮沉思片刻,說道:“陛下,可派人前往荊州,向關將軍詳細說明當下局勢。關將軍忠義無雙,雖急切北伐,但也能理解陛下的難處。同時,我等可暗中籌備,一方麵繼續恢複國內經濟,發展生產,充實軍備;另一方麵加強對朝堂的掌控,穩定局勢。待時機成熟,再興北伐之師,屆時,我軍必勝的把握也更大。”
劉備微微點頭,采納了諸葛亮的建議。於是,朝堂之上決議先擱置北伐之事,全力發展國內。洛川則繼續輔佐劉禪,在朝堂上推行各項改革措施,努力平衡各方勢力,讓蜀漢的根基愈發穩固。諸葛亮也日夜操勞,整頓軍備,訓練士兵,為未來的北伐做著充分準備。
而關羽在荊州收到劉備的書信後,雖心中略有遺憾,但也理解了蜀漢當下的處境,他在荊州加緊練兵,時刻關注著局勢的變化,等待著那合適的北伐時機到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