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十六周歲返回都城,帝乙確立王位繼承人的時間還有一年的時間。
前世殷受滿十六周歲後,帝乙欲立子啟為王位繼承人,後因太史官等反對,冊立殷受,然後分封到了徐城。
而這一世,自己提前兩年離開都城,又存在很多變數。
是應該未雨綢繆,以穩固自己的王業。
無論是朝堂,還是王室,自己的支持者近乎於零,如何在大王子鋪天蓋地的勢力中突圍而出,就成了這一年裡的頭等大事!
事實上,這項工作早在半年前帝乙征調徐城軍時,就已經開展了。
飛廉、惡來,包括春秋二女,加上亥平,都是殷受暗地裡大力發展的勢力。
春秋二女,本是長姐子萱的護衛侍女,跟隨殷受在徐城曆練之後,實力大漲,返回都城,帶領各自兩千親衛軍,被編入京都戍衛軍,兩人被任命為統領,也是大商唯二的兩名女統領!
亥平因力大無窮,被帝乙看中,擔任王宮侍衛副統領。
飛廉原本就是少卿之職,此次與兒子惡來兩人分彆統兵五千歸京,深受重視,帝乙加升飛廉一級,官拜戍武衛大統領,管轄都城內一萬部隊,護衛都城安全。
惡來繼續在飛廉軍中,任戍武衛統領。
原徐城城衛軍統領非與,升任戍武衛統領,也在飛廉帳下。
除了這些明麵上的勢力,殷受還暗地裡組建了一支地下部隊,名叫“黑虎衛”。
專門負責刺探情報、組織暗殺等見不得人的工作。
這項工作的指揮官當仁不讓的由費仲擔任,他們“鐵三角”中,若論謀劃,自然是費仲為首。
殷受給他兩個任務,一是培養“黑虎衛”的勢力,二是搜集都城各大要員的犯罪證據。
同時,殷受提供給了他們大量的活動經費,拉攏、要挾都可以自由發揮。
相信一年以後,殷受在朝堂的支持者不會像以前那麼被動。
就在殷受返回徐城之後,遇到了他受封徐城以來的最大考驗。
時間已經接近年底,氣溫驟降,不到臘月,竟然鋪天蓋地的下起雪來。
根據七座城市的報告,由於大麵積的降溫,前期的秋收也是大麵積的減產,很多的農作物還沒來得及收割,就被凍死在田地裡。
這個冬天,徐城一帶將麵臨著缺糧饑餓的巨大考驗。
殷受猛然想起,是不是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是相對冰河期而言,氣候沒有冰河期那樣寒冷,但是同樣也會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的下降,進而造成全球糧食產量的大幅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動蕩與人口數量減少。
在中國曆史上也曾發生過四次小冰河期,在這四次小冰河期期間內都造成了當時社會的大規模動亂,並且有四個強大的王朝也因此受到衝擊,在他們的王朝末年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終造成王朝更迭。
這四次小冰河期分彆是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東漢末年到三國西晉、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年以及明末清初。
殷商人口有七百多萬,到了周朝建立隻剩不到五百萬。
漢恒帝永壽二年,人口是五千萬。到三國末年合計剩下五百六十萬。
唐朝末年人口有六千多萬,到了北宋初隻剩二千多萬。
明末人口最多達一億兩千萬,到了清朝初年時隻剩五千多萬,
這四個王朝都曾是當時的世界強國,殷商傳國五百餘年,締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東漢王朝與羅馬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大帝國;唐朝鼎盛之時更是萬國來朝;明朝在當時東亞也是一大霸主。
不過到了王朝末年,這四個王朝除了要麵對國內激烈的社會矛盾外,還要遭遇小冰河期所帶來的天災。
殷商末年,從帝乙繼位開始,殷商國內就常發生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等災害。
小冰河期!
殷受必須早做準備了,擺在他麵前的第一大困難就是缺糧!
南方的氣溫還比較溫和,他要先下手為強,緊急籌集糧草。
殷受發動當地糧商,包括鹽商及其他商賈,以優先購買糧食為主,並給予他們豐厚的報酬。
相信這個冬天,徐城可以安然度過。
隻是,這個小冰河期要曆經上百年,為民生計,還得想出個更有效的解決辦法。
土豆、紅薯!
高產耐寒的農作物,如果可以引進過來,可以抵禦天災,也能讓百姓吃飽飯!
還有棉花!
為了冬季禦寒,殷商時期,人們多用獸皮,或者麻布裡麵填充獸毛、禽羽、木棉來禦寒,或者在家裡燒炭火取暖,這對大多數的貧困百姓來說,是奢望!
所以,每年冬天都會有大量的百姓凍死。
可是,土豆遠在南美洲,紅薯這個時代還沒有種出來呢。
棉花,南北朝時期才傳入華夏,原產於印度、阿拉伯,到印度,有三千多公裡……
南美洲,兩萬公裡,必須要大型的航船才能抵達。
可是,再困難,也得去做啊!
這可是造福千秋萬代的事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