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後,子受專程造訪太史官府邸,會見向摯。
“我要統一大商文字!”
說出這個主張,向摯嚇了一跳:“你說什麼?統一文字?”
看到子受肯定的態度,向摯質疑:“可是壽王殿下,此舉阻力太大,實施起來,千難萬難!”
子受注視著向摯的眼睛:“太史官,你就說,統一文字好不好?”
“當然好,這可是天下文人夢寐以求的事,不止文人,所有百姓也必然讚同。”
向摯幾乎是不假思索。
“有了統一的文字,不單人們交流更順暢,民心也更加具有凝聚力,大商也將更加昌盛,”子受語氣鄭重,“我們是在做一件功在千秋萬代的大事!”
向摯的眼睛亮了,渾身充滿了乾勁。
子受微笑,有這位的支持,此事妥了!
子受安排給了向摯一個任務:協同其他史官,把他們所知的大商所有文字整理出來,並全部加上注解。
接到這個光榮任務,向摯他們馬不停蹄,夜以繼日的搜集整理。
三天的時間,他們就整理出來了四百七十三個大商文字。
子受查看了一番,甚為滿意。
然後他以《千字文》為參考,一一比對,又添加了五百多個文字,並給這些字加了注解。
這樣,就有了一千多個文字,每個文字都用一根竹簡寫在上麵,都加了注解。
接下來,子受讓將這些字按照筆畫多少的順序排列起來。
斟酌了片刻,子受重新取來一根竹簡,寫上:《殷商字典》。
這一千多枚竹簡,將開啟殷商文化的繁榮!
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主要還是用毛筆寫字。
儘管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資料表明,商朝的日常書寫並非“刀筆文字”,而是使用毛筆!
當然,毛筆書寫的資料難以長期保存,這的確是弊端。
那麼自己的《殷商字典》,為了可以廣泛流傳,還是刀刻為好!
為了完成此項工作,子受自掏腰包,投資一萬兩白銀,開了一家簡坊。
雇傭了上百個讀書人及工匠,製作雕刻竹片,牛皮繩串聯。
子受製作的竹簡,長度為四十厘米,寬半厘米,厚度二毫米。
這樣的一枚竹簡可寫三十字左右。
每支竹簡六克,一千支加上牛皮繩,總重量達到十七八斤!
根據工期,子受計算了一下,一個熟練工人,在準備好竹片、牛皮繩的前提下,一個月可以刻寫兩部。
這樣,《殷商字典》的價格,子受定為二十兩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