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蓮的名字,大概是在明代中葉首次在東南亞出現的。
那時候暹羅的華人間流行這麼一句話:要是能吃得下榴蓮,就能留在暹羅。
龍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自己的根,雖然朝廷命令難違,但讓自己遠離故鄉也需要一個好的理由——甜美多汁的榴蓮就成了他們的安慰品。
按照衛玉合的航行記錄來看,當時的榴蓮果肉隻有栗子那麼大,跟今天泰國種植的大如枕頭的榴蓮完全沒法比。
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廣東來的農民將嫁接技術和人工授粉這些荔枝種植的方法應用到了榴蓮身上,這才培育出了今天的好品種。
如今,泰國有五六十種榴蓮被廣泛種植,但是大家最熟悉的還是青尼、長柄以及金枕頭三種。
青尼榴蓮數量不多,但它是在每年三四月份的春天收獲的唯一品種。
相對於更南邊一年四季都熱的馬來等地,泰國依然會有明顯的季節變換。
春季生長的青尼外表帶著些綠色,個頭小、核少肉多,氣味強烈。
如果把“金枕頭”的口感比喻成火鍋裡的微辣,那麼“青尼”就是火鍋中的特辣味兒。
長柄榴蓮的數量還不如青尼多,它的莖乾又細又長,整個果實也呈圓形。
儘管它的核很大而果肉較少,但因其極為細膩的質地吸引了很多人喜愛,更是製作甜點的最佳選擇之一。
金枕頭則是在國內賣得最多的種類。
產量高、特彆甜、水分充足,還有其他品種無法相比的巨大果肉塊兒。
一些國人常常覺得金枕頭不夠好、層次低,其實這隻是個人口味偏好問題而已,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金枕頭”的甜美、“貓山王”的濃鬱醇香或“葫蘆”的柔和順滑等等。
針對不同的消費者,自然有著各自偏愛的味道。
此外,從國外運進來的金枕頭一般會在七到八成熟時就被摘下來保存,運到銷售地點後再催熟。
所以在市麵上購買到的往往不是很甜,還會散發出更重的特殊香氣。
甚至有些采摘過早,由於裡麵積累不足根本無法成熟的果實就像硬邦邦的地瓜一樣,不能代表泰國本地產的真正水平。
確實,當咬破奶酪一樣的薄膜後就能深深陷入到綿軟濕潤的果肉之中,它仿佛混合了奶油蛋糕加上杏仁的苦味兒以及奶油、黃油的濃香和酒香。
這才是正宗金枕頭應有的美好體驗。
總之,作為熱帶水果,榴蓮注定要生長在熱帶環境中。
而我國熱帶地區相對較少,因此需要大量進口才能滿足需求,這也對國際市場造成了不小影響。
近年來,海南大力發展本土榴蓮產業,已取得了顯著成果。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具備種植熱帶水果條件的海南就開始嘗試引進榴蓮樹。
那時,有幾位勇敢者從泰國、馬來西亞帶回來了種子,開始試驗種植。
到了90年代,又有更多民間力量主動引進幼苗,進行零星栽培。
然而,由於不適應環境等因素,導致存活率不高,且開花結果的情況少見,有時它們僅僅被當作觀賞樹沿街種植。
與泰國這樣的國家不同,海南雖然是熱帶,但全年氣候並不均勻,雨量分布不均,風災頻繁發生,冬季溫度也比較低,再加上管理技術難度較大,使得最初的努力收效甚微。
喜歡植物紛紛變異,還說是正經農場?請大家收藏:()植物紛紛變異,還說是正經農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