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朝,甘蔗栽培和製糖工藝再次獲得了重要進展,尤其是廣州為代表的製糖區出現了以水流驅動的榨糖設備,更加高效。
隨著行業的興盛,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從事這項工作。
當時製糖人家稱為“糖戶”,作坊叫做“糖寮”。
清代文獻《滇海虞衡誌》指出當時的白糖“如雪般潔白”,可見此時已經能夠製造純白色的糖品。
由於糖坊的發展及其產品品質優良,為龍國糖品出口奠定了基礎,不僅熱銷東南亞,還在日本和歐洲等地備受歡迎。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社會,無數的事實表明:
糖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物資。
不僅能迅速補充人體所需能量,還可以改善食物風味。
即使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糖依舊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江木計劃研究一種新的甘蔗品種。
他並沒有打算搞什麼特彆的東西,因為糖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能量。
如果隻是為了迎合一部分人對低糖低脂的需求,而忽視了糖最基本的功能,那這還能算是糖嗎?
所以,江木想研究的新甘蔗種,不但不會減少其中的能量含量,反而會儘可能多地提高能量水平。
更何況,在他以前的研究中已經充分考慮到能量的問題。
很多水果其實並不含有很多熱量。
這次針對新甘蔗品種,江木希望增加其糖分中的能量含量。
越高越好。
如果一根甘蔗提供的能量相當於100斤甚至1000斤穀物,那就再好不過了。
為了找到更合適的改良途徑,江木準備認真翻閱資料庫。
江木拿著幾顆甘蔗種子,走進辦公室,關上門,開始仔細篩選相關條件。
首先考慮的是快速生長性條件,能讓甘蔗快速成熟。
通常需要數月時間長大的甘蔗,現在一個星期或五六天就可以長成。
這也是他始終重視的一個基本特性。
農業生產有一個較長的周期,不同於工廠一天能生產很多東西,植物生長需遵循自然規律,即便是最快的蔬菜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收獲,更不用說那些生長極其緩慢的作物了。
因此這個因素非常重要。
接下來是抗病害蟲條件,因為富含糖分的甘蔗容易遭受各種病害及害蟲侵襲,還有老鼠也很喜歡吃甘蔗。
如果不設置這項防護措施,即使不被蟲子吃掉,也會被老鼠啃光。
第三個選擇是環境適應性強的特征,讓新培育出來的甘蔗可以在南北方不同氣候下都能良好生長,便於推廣普及。
然後是口感好的特點,雖然一般而言甘蔗都挺甜的,但有的甜度高一些,有的就相對差一點。
即便同一根甘蔗,上部和根部的甜味也不一樣,分布不夠均勻。
這個特性可以讓甘蔗整體味道變得更美味。
緊接著,江木找到了一個他認為最為關鍵的特質——高能量性。
這是一種非常昂貴的改良方式,但江木認為非常值得,因為它能夠讓甘蔗內的能量達到頂峰,一根甘蔗可能等於一頓糧食的能量總量。
這種變化在甘蔗上主要表現為極高的甜度,每一節甘蔗都會甜到心頭。
“哈哈,到時候一定要好好嘗一嘗。”
江木笑著對自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