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不易變質易於攜帶,能有效去除食物異味,在做菜時還能充當調料的角色,在長途跋涉的過程中還能發揮防病的作用。
《農書》中還提到:“薤的效用大約是大蒜的一半,但在農民眼中仍然十分重要。”
因為大蒜能滿足百姓生活中的實際需求,自然而然地贏得了廣大民眾的喜愛。
據《後漢書》記載,太原有個名叫閔仲叔的學者過得十分清貧,經常是以豆子配白水過日子。
當地的周黨見此情景,便送給了他一些生蒜當作食物。
這個故事從側麵反映出了當時民間已經將大蒜用來輔助飲食。
《三國誌》中也有類似記錄,名醫華佗曾經遇到一位病人喉嚨腫痛,建議他去找路邊賣餅的地方買三升蒜泥加醋服用,果然治好了病人的病情。
這說明除了可以佐餐外,大蒜還能治病救急。
隨後的曆代醫學典籍中都有大蒜醫療用途的具體說明。
晉南北朝階段,大蒜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成為僅次於食鹽和豆豉的重要調味品。
大家做飯時常常會用到搗碎的大蒜來做調料。
同時,還會用大蒜製作混合型調味料。
《齊民要術》裡就介紹了一款名為“八和齏”的調料,是由包括大蒜、薑、橘皮等在內的8種原料製成的。
唐朝時期,人們對吃大蒜的興趣大增,不但生吃、還將大蒜搗成泥做成各式各樣的菜肴,比如“蒜瓜”“蒜冬瓜”等等,甚至開始食用蒜苗,並嘗試將其醃製、蒸熟,製作成乾蒜苗來保存。
元明清三代,吃大蒜已經成為民間的一種常見風俗,在各種文學作品中都可以發現關於大蒜的描繪。
例如元雜劇《楊氏女殺狗勸夫》中,柳雲邀請孫大哥回家一起吃飯時就說:“哥兒請來我家,讓你嫂子準備豌豆炒蒜泥給你吃頓飯。”
在《水滸傳》這本書裡,花和尚魯智深曾一邊蘸著蒜泥一邊大塊朵頤享受肉食的樂趣——“智深高興極了,用手撕開那盤狗肉,蘸滿蒜泥吃了下去,一連又喝了十多碗酒”。
此外,《水滸傳》中還提到了一種叫做“蒜條金”的貨幣,形狀像蒜苗長條,因此得名。
從這種叫法可以看出,那時候的大蒜,尤其是蒜苗已經深受老百姓喜愛。
《明經世文編》裡說:“薑、蒜、魚、鹽,這些是士兵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
這說明,在明朝不僅普通家庭,連士兵都會用大蒜來當調料。
同一時期的《初刻拍案驚奇》也有相似描述。
書中的北方窮軍人楊化吃飯時吃的“無非是兩碟子大蒜,再配上幾個饅頭”。
甚至在《西遊記》裡,妖怪吃唐僧肉的時候都要蘸蒜泥:“等到天快亮的時候,肉肯定會爛,準備好蒜泥和醋,我們可以空肚子吃了。”
不僅如此,該書中描寫仙童摘取人參果的工具“金擊子”,也以大蒜的形象作為比喻,稱它“有二尺長,粗細如指;下麵有一個像蒜頭一樣的部分”。
同時,孫悟空還根據搗蒜的動作發明了一招武術“搗蒜打”:“等我跳高點,給他來個搗蒜打,收拾掉他。”
由此看來,大蒜文化已經在民間根深蒂固了。
喜歡植物紛紛變異,還說是正經農場?請大家收藏:()植物紛紛變異,還說是正經農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