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隆,五月初一。
張俠部進攻諒州,伍三甲據城而守,妄圖抗拒天朝之師。
然而僅僅半天時間,周軍便攻破諒州,伍三甲隻能領敗軍而退。
因沒臉回升龍府朝見阮慶文,伍三甲引殘兵,退往南越。
隨著伍三甲兵敗,在文州的李進勇,獨木難支。
北越各地的漢人百姓,紛紛揭竿而起,響應周軍。
在安南,北越這塊土地之上,漢人數量占比並不算少。
自秦漢以來,每逢中原王朝動亂,兵禍天災不斷時,就有漢人為了避難,逃入安南。
然而安南並非樂土。
統治安南的阮氏王朝,相比中原王朝,同樣手段殘酷,壓榨剝削之狠,不遜於中原。
這導致安南百姓,對阮氏王朝怨聲載道。
尤其是此次戰敗,無數青壯慘死周土,父母失去了兒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子女失去了父親。
使得安南百姓對阮氏王朝更加不滿、怨恨。
此次周軍入境,無數漢人百姓響應,組織民兵,推翻阮氏王朝的官府,並為周軍提供糧草補給。
阮慶文接到伍三甲兵敗而走的消息時,這位一心比肩漢武唐宗的雄主,瞬間蒼老了幾十歲。
伍三甲和李進勇吹噓的文、諒防線,堪比銅牆鐵壁,縱有百萬周軍,也休想穿過防線的牛逼,破碎了。
李進勇孤掌難鳴,目前困在文州,已是軍心動搖。
無數甲士,趁著夜色出城乞降、逃走。
五月初八,李進勇因扛不住壓力,派人出城向張俠請降。
但遭到了張俠的拒絕。
此次領兵進入安南,王焱已經下達了明確指示,亡其國,滅其種!
不接受任何條件的投降!
這些安南軍將士,一旦放他們離開,要不了多久,就能重新武裝成軍。
王焱已經決定在越北設道,以中央朝廷的名義,將脫離中原數百年的安南北部,重新納入版圖之中。
在王焱的規劃中,新設的道,將囊括升龍府在內的紅河一帶,及紅河以北全部地盤。
縱觀安南的地理,也就紅河及紅河以北,土地肥沃,適宜居住,而越南一帶,土地貧瘠,農作物很難存活,稻穀收成率不高,並且和越北有文化隔離等因素,治理成本過高。
因此,不適合納入新道之中。
至於南越一帶,王焱雖然不打算收入版圖,但並不打算就此放過。
他已經命人聯絡蒲甘、暹羅等中南列國,邀請他們瓜分南越。
安南近些年,為了稱霸中南半島,與蒲甘、暹羅諸國關係很僵。
經常兵戈相見,揍得暹羅、蒲甘連連求饒。
如今,有機會複仇,暹羅、蒲甘等國,自然不會錯過,紛紛表示出兵,會獵南越。
萬隆五月中旬。
文州的安南軍發生嘩變,李進勇被麾下將士割下頭顱,獻給了周軍。
而張俠以不接受投降為由,率部猛攻文州。
對選擇投降的安南軍,視而不見,儘數斬殺!
隨著文、諒兩州的失守,加上北境百姓的起義,阮氏王朝徹底失去了對北境的掌控。
升龍府內,人心惶惶。
官僚集團以範正明為首,在朝議上提出和周軍和談,並要求阮慶文禪讓帝位。
隨著黎隼、黃文泰等鷹派將領的陣亡、戰敗,阮慶文在朝中已經沒有了強有力的支持者。
退位隻是時間問題罷了。
阮慶文對此,已經有了心理準備。
本想體麵的退位,可是範正明等人的逼迫,令阮慶文非常的不好受。
“今倭軍入崖州,即將登陸廣東,以及我沿海地帶,隻要倭軍抵達,周軍必退,以朕之見,和談不必太著急,我們還有紅河之險……”
阮慶文咬牙道。
“陛下,垂死掙紮,徒勞無功啊!”
範正明毫不客氣的點破了阮慶文的幻想。
“範相,朕自問待你不薄,何以苦苦相逼!”
阮慶文不願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