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聲音,應該是你永明大爺家。”
“他家又是什麼事?”
“你可能不清楚,你大爺爺和大婆婆都是藥罐子,家的日子過得比較難。三個孫子,前麵兩個都不是讀書的料,初中沒畢業就跟著老漢出去當磚工。”
“全家都指望著老三,也就是你小堂弟陳於兵能通過讀書來魚躍龍門。沒想到他讀書不用心,成績不好不說,在學校還經常逃課。”
“勉強混到高二,前幾天被學校開除了。難怪你大爺生氣,在家經常罵他!等你興國大叔回來後,更會狠狠揍他。”
“你去勸勸吧。”
“行,我去瞧瞧。”
陳永明家就在曬壩旁邊。
村裡的曬壩是一長方形的空地,麵積約有400平米,由村裡出資對地麵進行了硬化。
圍繞曬壩東、西、北三麵,前前後後居住著三十家、一百多號人。
從陳渝有記憶以來,曬壩一直都是陳家灣的政治、文化、娛樂,甚至是經濟中心。
不但村裡的大會、小會在這裡舉行,以前文化下鄉時,鄉裡的電影隊在各村輪流放電影時,曬壩就是陳家灣的放映地點;在更早的合作社時期,村裡集中曬糧食、分糧食都在曬壩進行。
每天傍晚,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吃過晚飯後,通常會搬根凳子出來,散坐在曬壩四周,或坐、或站的聊聊家長裡短、土地收成。。。。。。
這裡也是村裡孩子們的天堂,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追逐嬉鬨,玩捉迷藏、老鷹抓小雞、紙盒、螺陀。。。。。。
每逢這個時候,曬壩上空飄蕩著人們的交談聲,小孩子高興時的笑聲,摔倒時的哭聲,不聽話的熊孩子被揍後發出的“哇哇”慘叫聲。。。。。。
這時,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總會幸災樂禍、哈哈大笑:“呦呦呦,誰誰家又竹筍炒肉啦!”
甚至還有調皮的小孩子,搖頭晃腦唱到:“打得好,打得妙,打得鬼子哇哇叫”。
總之,看熱鬨的不嫌事大。
今天,曬壩上,熊孩子被大人追打的情景再現:陳於兵在前麵一邊跑、嘴裡一邊叫嚷著“我就是不想讀書”、“要讀你自己去讀”之類的話。
他爺爺一聽,這還了得,反了天了!拿著拇指粗的柴棍在後麵一邊追、一邊氣衝衝的罵道:“老子打死你個不爭氣的狗東西!”
可畢竟年齡大了,哪能跑得過年輕小夥子,徒勞無功追著陳於兵在曬壩跑了兩圈就累得不行。
氣得陳永明把棍子往地上用力一扔,然後彎下腰,雙手扶著膝蓋,嘴裡喘著粗氣:“你個龜兒子,有本事彆跑!”
幾個正在曬壩歇涼的同齡人,走上去扶住他,大聲勸道:“大哥,你又跑不過他,彆追了。”
“一大把年紀了,本來就有病,要是摔著了怎麼辦!!快過來,坐著歇歇。”
同時對陳於兵呼喝道:“你這娃兒,滾回屋去,免得你爺爺看到你來氣!”
經過眾人七嘴八舌的一陣勸話,陳永明的怒氣才慢慢平息下來:“唉,我是管不了他了,隻有等他娘老漢自己回來教育。”
清官難斷家務事,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陳永明,陳渝隻能在旁邊看著,不由想起年幼時候,村小學老師整天掛在嘴裡的兩句話,原話是:
“讀書不得行,隻能穿草鞋!”
“要想以後穿皮鞋,就必須得好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