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全見狀,聯想到剛才陳興凡所說的情況,他大概明白了王淑芬態度大變的真正原因。
不過,既然王淑芬同意了,今天來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為了避免夜長夢多,馬國全讓工作人員拿出早就準備好的一式兩份拆遷合同,親自填上金額後,立即讓王淑芬簽字。
王淑芬此刻如同一隻被馴服的綿羊,乖乖地在合同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簽完字後,馬國全的臉上露出了和煦的笑容,對王淑芬說道:“合同我們會帶回去蓋章,之後會給您送一份過來。五個工作日內,拆遷款就會打到您的賬戶上。”
他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關於宅基地的選擇,我會安排李海林與您詳細洽談。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我們會儘量滿足您的要求。”
王淑芬連連點頭,此刻的她連一句多餘的話都不敢說。
陳渝正在家裡和冬梅整理前兩天買種籽和肥料、以及這兩天折耳根種植的單據。
不過,說是一起整理,其實上都是冬梅在忙,陳渝這貨隻是在旁邊陪著自己妻子說說話、哄冬梅開心而已。
當陳興凡歸來,將事情的始末詳細道出後,陳渝心中頓時明了,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陳於明等人的震懾之舉。
這份恩情,陳渝記下了!
雖然這種手段並不光明正大,但在某些時候,確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情境下,這些看似不上台麵的手段反而是最為行之有效的!
其實,在曆史的長河中,無論是在富饒還是貧瘠的村落,每個村子都需要類似陳於明這樣的人。他們敢於衝鋒陷陣,為了村子的利益不惜一切代價。
也正因如此,這樣的村落才能在社會中穩固立足。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們便是村落的堅實脊梁。
一個村落若是缺失了這樣的脊梁,便會變得脆弱不堪,任人欺淩。當遭遇強悍的對手時,便會如一盤散沙般任人擺布。
在利益紛爭麵前,若眾人都選擇退縮、避讓,那麼長此以往,村民們便會在潛意識中自我貶低,認為自己及自己的村落低人一等!
一個缺乏鬥誌與活力的村落,又怎能期盼村民們能夠團結一心、共同發展呢?!
陳家灣的人雖然經濟條件都不好,但彼此間卻始終保持著緊密的團結。陳家灣在周邊地區素以團結著稱,隻要族長一聲號令,全村老幼便會毫不猶豫地響應。
陳渝直到現在都仍然清楚地記得:
在他七八歲的時候,有一年夏天遇到了乾旱,那時,陳家灣與王家灣為了爭奪有限的水源,以便儘早灌溉各自的水田而產生了激烈的爭執。
雙方各不相讓,最後,兩個村的族長決定以武力來解決問題,勝者將享有優先用水的權利。
於是,在那水渠旁,陳、王兩姓的村民展開了一場混戰。
當時陳渝也提著一根扁擔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或許有人會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是野蠻的行徑,是窮山惡水出刁民的表現,沒什麼可值得炫耀的!作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簡直丟人!
但,你隻要稍稍留心,就會發現一個事實:一個不團結、為村裡利益大家不敢爭、不敢出頭、不敢流血的村莊,是不可能有多大前途的!